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乡间变化多 ——仁和区大田镇片那立村计生“三结合”帮扶记

攀枝花日报 2013-04-03 06:56 大字

□本报记者 刘蔼岚 实习生 江琪 文/图

3月31日,走进仁和区计划生育“三结合”帮扶基地大田镇片那立村,放眼望去,片片石榴林碧绿滴翠,火红的石榴花挂满枝头。“计划生育‘三结合\’,不仅让我们走上了致富路,还给我们送来了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该村党支部书记王连会说。

烂泥路变水泥路

土墙房变小洋房

陈小川和妻子吴苹燕是片那立村的计划生育帮扶户。一大早,两人便在自家的石榴林里修剪枝叶。上世纪九十年代,陈小川开始种植石榴,由于不懂技术,种出的石榴不是黑皮就是麻果,一斤顶多卖一元钱。村里许多种植户的水平都跟陈小川一样,大家也没把一年的收入寄托在果树收益上。除了种地、外出打工,村民们多数时间都在打牌混日子。

2010年,片那立村被列为仁和区计划生育“三结合”帮扶基地,区计生、科协等部门联手,引进种植技术,为像陈小川这样的计生户送去了石榴套袋用的纸袋、专业水果肥料等。在帮扶过程中,大家发现,仅仅靠“输血”还远远不够,于是请来专业技术人员,对果农进行种植技术集中培训,指导农户田间实际作业……这些举措让陈小川掌握了怎样配方施肥,如何进行病虫害防治,如何打造精品果等实用技术。现在,果树管理在陈小川眼中不仅是除除草,松松土那么简单。“要致富,技术是关键。”计生“三结合”帮扶,让陈小川的种植理念发生了变化,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果树精细化管理上。

2012年,陈小川家的10亩石榴卖了11.3万元。“以前不懂科学,石榴产量低,一亩地顶多产2000公斤,现在一亩石榴产量有3000多公斤。”陈小川告诉记者,由于管理更科学、精细,石榴品质得到了提升,过去一亩地,优等品只有三分之一,现在一半以上都是优等品,每斤可以卖到三四元钱。“以前一亩石榴收入在6000多元,现在一亩收入有1万多元。”站在自家的石榴园里,陈小川笑容灿烂。

片那立村像陈小川这样的计生“三结合”帮扶户有15户。他们不仅通过计生“三结合”帮扶走上了致富路,而且还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向邻里传授致富经验和种植技术,带动村民致富。2012年,片那立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从三年前的6500元,增加到了9500元。如今,99%的村民都搬进了砖混结构的楼房。

“计划生育‘三结合\’帮助村民致富奔小康,村里的烂泥路变成了水泥路,土墙房变成了小洋房。”谈起计生“三结合”给村里带来的变化,王连会难以掩饰内心的喜悦。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欢声笑语喜开怀

每天下午忙完地里的农活,村民刘向南都会抽空到村委会的农家书屋看书。农家书屋面积近30平方米,书架上摆满了图书,有少儿类、财经类、文化类、计生类、科普类等。刘向南告诉记者,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农家书屋让他收获不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们对精神生活有更高层次的追求。2010年,仁和区计生、科协等“三结合”帮扶部门在村里打造宣传文化阵地,修建了科普活动室、科普宣传栏、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

在农家书屋里看书,在健身器材上锻炼,在乡间小道上散步,在文化广场上跳舞……计生“三结合”,让丰富的文化生活走进片那立村,村民生活不再简单枯燥。

“生活条件好了,村民们非常渴望有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王连会说,自从有了文化广场,每天晚上村里都会组织村民跳坝坝舞,村里掀起了一股学舞热潮,民族舞、现代舞、健身舞……村民毛光群每晚都会准时来到文化广场,伴随着激昂的音乐,跳起欢乐的舞步。性格开朗的她对记者说:“过去白天干活,晚上就呆在家里看电视,日子过得很无趣;现在唱歌又跳舞,生活丰富多彩。”

片那立村还有一支23人的文娱队。他们利用农闲自己编排小品、歌舞。每逢村里有人办喜事,文娱队便会拿出自己的“原生态”节目给大家带去欢声笑语。王连会告诉记者,以前村民结婚就是闹洞房,大家在一起闹一闹、笑一笑,现在村文娱队通过自己编排的节目向新婚夫妇宣传优生优育政策。

新闻推荐

我国第一台国产化大板坯连铸机实现2万炉不漏钢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汪泽华)历时5年零9个月的辛苦努力,截至4月5日夜班,攀钢钒炼钢厂丙班一流累计不漏钢炉数达到20010炉,这也是我国第一台国产化大板坯连铸机单流不漏钢炉数首次突破2万炉大关。丙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