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骑三轮倒卖电脑缔造托普 还原宋如华和其“托普帝国”的兴衰之变

桂林晚报 2013-04-13 01:43 大字

[摘要]还原宋如华和其“托普帝国”的兴衰之变

?2004年8月,托普集团的别墅楼

?1997年出版的《托普典章》

伴随着托普集团创始人宋如华的连日受审,曾经在中国经济界叱咤风云的宋如华本人,以及其一手缔造的“托普经济帝国”,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是什么成就了宋如华与“托普软件”?又是什么让托普泡沫最终破裂,走向末路?

11日,记者通过整理查阅多方资料,寻访经历托普事件的当事人、股民,向读者还原宋如华和其“托普帝国”从诞生到灭亡的兴衰之变。

●年轻副教授兼职做啤酒批发

1962年,宋如华在浙江绍兴出生。1983年,年仅21岁的他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6年后,他便获得理学硕士学位,次年被破格提拔为副教授。

在校时,宋如华授课思维活跃,深受同学们欢迎。但这个在外人看来年轻有为的大学教授,并不安于现状,任教期间,宋如华就兼职做啤酒批发等小买卖。

1992年,宋如华决定停薪留职,与另外两位同事凑来5000元,正式“下海”创立了一家公司,取名为“托普”。

如今不少人认为,“托普”是英文“TOP”之意,代表“第一”“顶级”。其实,宋如华当时只是戏谑,意为托普公司的创始人是“三个老教授”(TOP,Three Old Professors的英文缩写)。

那时的宋如华也许没有想到,几年后,这“三个老教授”将在中国金融界引起巨大地震。

●做电子显示屏他淘得第一桶金

1992年,刚刚下海的宋如华主要做“倒爷”生意,即依托熟人和朋友倒卖电子产品。每天他都骑着三轮车,倒卖电脑、做电脑代理商……而这些买卖,实际上赚得不多。公司很快面临倒闭。

这时,有人为宋如华找到了真正挣钱的生意:为一证券公司安装电子显示屏。当时股市大涨,大有全民皆股民的态势。而大量新开张的证券公司都急需安装电子显示屏。抓住机遇的托普,在这块“富矿”上着实捞了一大笔。

与此同时,托普凭借三个临时聘请的大学生开发的“托普税务软件”,借助1995年国家税务系统信息化春风,也大赚了一把。

从那时起,托普自称“软件企业”。但不少熟悉托普的内部人士指出,此后托普再也没有开发过像样的软件。

●搞软件园借壳上市成为金融大鳄

此时,宋如华的眼光已放到了更远的地方——— 把托普打造成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王国”。

1997年春季,在他的运作下,托普建设西部软件园的申请得到国家科委的正式批复。不久,一座占地100亩,耗资600万元的西部软件园在郫县红光镇拔地而起。在当时国家鼓励发展民营高科技产业的背景下“西部软件园”成为首批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给托普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知名度。

1998年4月,借“川长征”之壳,托普成功登陆深市,川长征更名为“托普软件”,并将其主业调整到计算机软件、网络集成等高科技项目;2000年,再借“金狮股份”之壳进入沪市,以托普经营的网站“炎黄在线”作为新公司的名称。这两次成功的运作,给宋如华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不到两年时间,宋如华即获得超过30倍的回报。

●全国疯狂圈地入围福布斯富豪榜

资本市场上的成功,解决了资金的来源。宋如华的眼光再次放在当初的软件园上。2000年前后,宋如华和他的“托普帝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下一步急速扩张。

凭借自称“拥有百亿资产”的优势,宋如华的扩张举动受到各地地方政府的大力追捧,各大银行争相为托普的项目贷款。短短两年多时间,托普集团横扫全国,先后在全国圈下27个产业园,总占地超过万亩。

借此,宋如华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地主”,2002年入选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排行榜,排第77位。

●托普泡沫破裂宋如华远走美国

但事实上,伴随着快速扩张,外界对“托普经济帝国”的质疑却越来越多。媒体开始质疑这个当时最张扬的软件集团,实际上根本没有软件产业支撑,并指出托普这个越发膨胀的泡沫终将破裂,而且声响剧烈。

面对外界质疑,宋如华一再否认,在一次回复媒体时曾信誓旦旦地表示:“10个亿的贷款资金根本不算什么,我在四川成都就有18个亿的存款。”

2004年3月,托普的资金链彻底断裂,宋如华终于扛不住了。他将托普软件大股东之位以2元钱价格卖给老部下,并辞去托普软件董事长一职。同年4月,他以治病为由远走美国,从此消失在公众视野中。

此后不到一年,托普旗下所有企业几乎分崩离析,总额近30亿元的债务黑洞、近万亩荒废的软件园摆在人们面前。

■他人眼中的宋如华宋如华老家他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他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捐500万建小学

“1962年4月24日,宋如华出生在绍兴平水乡长塘头村一个清贫的农民家庭。长塘头村到绍兴要走几十里蜿蜒曲折的山路。宋如华的父亲是村里的文化人,担任大队会计。幼小的宋如华非常听话,7岁时母亲的早逝使本应无忧无虑成长的他,早早体会到了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这是财经作家剖析托普的书中对宋如华的描述。这个让成都人曾经爱恨的“浙江师爷”,人生故事正是从盛产“师爷”的绍兴开始。

11日下午,记者联系到了绍兴县平水镇白化村的村干部袁荣明,村合并前他是长塘头村的村支书,是看着宋如华长大的。说到宋如华,袁说:“他对家乡是有恩的,家乡人不会忘记他。”

在袁的印象中,宋如华年少时性格温和,学习刻苦,后来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当年,袁和很多村民亲自把他送出了村子,叮嘱他好好读书,出人头地后不要忘了村上的人。

多年后,宋如华果然出人头地了,袁和村民听说他在全国各地搞了很多项目,回到家乡时,县领导都是笑脸相迎。宋如华还回报乡里,出资修了从村上到镇上的柏油路,还捐资500万元建了一所新的平水镇中心小学。

袁荣明说,如今宋家的人都不在村上了,宋如华离开家乡后回来次数也很少,最近的一次是去美国前,宋如华专门回了一趟村子,匆忙走了一圈后就离开了,后来就再也没见过。

老员工他对高管严厉经常发火

“听到宋如华在成都受审的消息挺意外的,之前一直知道他在美国。”李先生说,他曾于1997年至2003年在托普集团负责技术工作,之后为CIO(首席信息官)。

“做事眼光独到,很有魄力。”这是李先生对宋如华的评价。他说,宋如华敢于创新,他会尝试做一些其他人没有做过的新项目,并不断地想新花样,新的增长点。他做事果断,也愿意听取大家的意见。只要宋如华决定的事,就算是出了问题,他也不会把责任推卸给提建议的人。

李先生说,宋如华很重视企业文化,大家都把公司当成家,加班都是义务的。早期的托普还不是很大,每个员工的生日,公司会专门为其庆祝,宋如华都要亲自参加。后来,公司越做越大,员工越来越多,宋如华也忙不过来了。但是,为员工过生日的思路还一直在沿袭,员工生日当天会收到宋如华签字的生日电子卡。

李先生说,宋如华一直都很尊重技术人员。平时,技术人员戴的工牌为蓝色的,这是技术星,其他员工对技术星也会很尊重。宋如华对高管特别严厉,经常发火,但很少和普通员工生气。

著书人“应以诚恳的心态去忏悔”

“宋如华要给自己一个诚恳的心态去忏悔。”记者找到曾著书深度剖析托普的一位作者,这位要求匿名的作者说了这样一句话。

这位作者叫任伟(化名),当年面临一些压力甚至威胁著书剖析托普,在国内财经界有比较大的影响。如今,任伟自己做起生意,但因为挥之不去的“托普缘”,对宋如华和托普的任何消息他都异常敏感。

任伟认为,托普曾经对成都IT产业的伤害是很大的。宋如华所称的软件更多是一个虚幻的概念,圈地、虚幻的产业计划、资本市场的运作才是托普真正在干的事情,也是托普一夜崩塌的原因所在。

“宋如华要给自己一个诚恳的心态去忏悔。”任说,如果还有机会,希望宋如华能到成都的软件园走一走看一看。如今的成都IT产业早已不是当年,走了,看了,他要多检讨当年为什么垮掉。

记者书卷气息很浓的商人

在四川一名老记者的印象中,宋如华是个书卷气息很浓的商人。2001年,因采访,这名李姓记者见到了宋如华。“当时是一个签约仪式的新闻发布会,我和同事早到了一会,在现场看到了宋如华。”他回忆说,宋如华“戴着眼镜,很斯文,在会场看工作人员布置座位”。

趁着空隙,现场记者过去找宋如华攀谈。一记者问他会不会成为四川第二个牟其中,宋如华并没有回答提问,而是拿起手边的一瓶矿泉水喝起来,一口气喝下去半瓶,之后转身就走了。对宋的这种反应,大家印象深刻。“不过,他在发布会正式开始后回答了这个问题,说他不会成为牟其中。”李记者回忆说。

在2000年到2001年之间,李记者听到周围最多的话是:“托普的企业文化氛围很好。”“我有个朋友当时在托普的后勤部门,也是个工作狂,企业荣誉感很强。”说到企业文化,他提到了《托普典章》,说:“我见过那本书,像字典一样厚,规章制度很有条理。”

李记者说,在和朋友交流以及平时和托普的接触中,能明显感觉托普的个人崇拜有点严重,宋如华就像被神化一样的人物。

另一位罗姓记者对宋如华的印象来自于活动采访现场。“他不太接受媒体的专访,大多是匆匆见一面。”在托普十周年庆典上,他对宋如华的第一次印象是:“谈吐太像老师风格,语速适中,全场的掌控能力还不错。”

据《华西都市报》

新闻推荐

有关盗窃罪的新司法解释已开始实施 记者为您解读 盗窃罪“新解”如何护市民钱袋

核心提示4月4日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新解”)开始实施。在“新解”中,除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