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规也要本乎民情
被称为“史上最严交规”的修订版《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于1日起施行。新交规中对抢黄灯、故意遮挡号牌等违法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其中抢黄灯扣六分最受争议。新规在实施第一天即被广泛讨论,批评其不合理的声音不在少数,这在以往类似的政策实施过程中极为罕见。眼下,新规是否存在明显缺陷,细节是否需要完善等问题亟待厘清。
严规也要本乎民情
“抢黄灯”新规引发的关注,首先在于以往的角色定位中,黄灯在于为红灯预警,提醒后车减速观察。新规处罚“抢黄灯”行为,意味着在以往处罚“闯红灯”基础上追加一次处罚,尽管可能因此减少“闯红灯”行为,却在一定程度上使红灯失去了存在意义。其次,“抢黄灯”规定也衍生新的弊端,很多车主表示,黄灯亮便罚恐造成追尾。另外从行车效率来看,此规定还将大大降低过路口车速,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堵塞。
车主的这些反馈,到底是新规过渡期的必然反应,还是新规本身的确存在不合理?
事实上,在对“抢黄灯”新规的讨论中,不乏民众认同规定的意图,以往很多车主看到黄灯即加速,的确导致事故率上升。从规范交通的角度看,强化黄灯的指示作用,无疑具有其必要性。
当前车主对新规既有分歧又有共识,为何舆论中反对声音占据主流?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当前的技术环境中,多数路口绿灯瞬间就会变成黄灯,反应时间过短,黄灯形同虚设,故有车主批评新规制造了罚款陷阱。在批评处罚“抢黄灯”新规的声音中,很多车主认为,在这种规则环境中,其所处罚的行为中,多数并非源自司机的故意,而是技术的漏洞所致。对此,一个相对折中的办法是对技术加以改进,比如所有绿灯都有倒计时,绿变黄闪烁提醒。唯有如此,司机才能预先做出判断,并采取恰当反应。
一项有着良好初衷的规定为何被批评?而且批评的声音并非出于个人私利。新规意在改善交通秩序,其所诉诸的是公共利益,民众的反对并非这种意图本身,而是呼吁规定应建立在相应技术基础之上。唯有如此,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才不会产生冲突。
设个“过渡期”如何
细看网友的声音,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对“闯黄扣分”,机动车驾驶者往往以切身体会质疑其合理性,而行人更多则报以欢迎的态度。
这似乎说明,看似一个简单的规定,其实牵扯到不同利益群体,不同的利益诉求,很难达成普遍的社会共识。在这种情况下,不妨考虑设置一个过渡期,创造各种条件尽快促成共识,否则,一刀切地立即推行可能会加剧矛盾。
任何规定要得到切实执行,它需要民众的理解,也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换句话说,“闯黄扣分”尚需做好“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准备。
“硬件”方面,有网友指出一些交通信号设施不完善,导致车主难以及时预判黄灯。对此有网友建议,安装倒计时灯或者绿灯换黄灯前闪烁提醒。有媒体介绍,新加坡道路在停止线之前,由近及远画上3个箭头,信号灯从绿变黄时,车辆处在最远箭头位置强行通过要被罚款扣分,车辆处在离停止线较近的2个箭头时,通过则视为正常通行——— 这是否可以借鉴?
软件方面,则需要在驾驶安全教育上下工夫,提升整个社会的驾驶文明。从学车那天起,驾驶员就应领悟到基本的路权和安全理念,不视“闯黄灯”为寻常事。
汽车已普遍融入国人生活,但对一些基本的汽车文明,却远未形成共识。从国外和黄灯相关的一些规定来看,如果文明驾驶意识深入人心、路权意识融入血液,驾驶者就会自觉地根据安全状况判断是否通行,“闯黄”也许就不成为大问题。由此可见,保障交通安全要靠法规,但更离不开汽车文明的培育。
是否合理需要实践验证
黄灯是绿灯和红灯之间的过渡性信号,它本身就有一定的模糊性。过去很多人把黄灯当绿灯用,见了黄灯不是减速,而是反过来加速,尽可能“闯过去”。这样的“闯黄灯”现象比比皆是,新交规的初衷显然就是要对付这种不文明行为。
但新交规是否做过了头,又把黄灯“当红灯用”了呢?从这两天舆论的角度看,一些质疑有其合理性。至少从文字上看,新交规并没有解决黄灯的“模糊问题”。
其实这种模糊性根本就解决不了,过度较劲就是抬杠。黄灯既非绿灯又非红灯,它是要求我们立刻结束正常通过行为的开始,如果它的这一权威能够被全体中国的驾驶者严格接受,这将是这个国家了不起的社会进步。
黄灯条款不是用来找麻烦以及整人的。它有可能推动人们形成新的路口驾驶习惯,但也有可能被最终证明过于严苛,但到底是怎样,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再做总结。新法规刚推行几天就急急忙忙否定它,这不够理性,是情绪化的。
希望公安部认真听取舆论的所有意见,及时搜集新交规的实行情况,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估。这当中切忌有“错了也要坚持”的敏感,有问题就改正,这也应是“转变作风”的真正重点。
新交规的推行就是中国综合发展的一个重要细节。无论黄灯条款的最终命运如何,支持新交规的落实,都是全体公民的应有态度,因为更安全更通畅的交通路口属于我们大家。
综合《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环球时报》
新闻推荐
检方称将寻求死刑量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