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引领:伟大工程与伟大事业 ——党的十六大以来经验与启示述评之七
□新华社记者
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事业,托举起一个国家波澜壮阔的崛起与进步。
这是一项与时俱进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伟大工程,凝结着一个政党矢志不移的探索与奋斗。
踏浪而行,击节而歌。回首十年,道路艰难曲折,收获精彩辉煌。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中国号”巨轮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向,驶过一段新的壮丽航程。
伟大事业召唤伟大工程,不断为其注入新活力、开辟新前景
回首十年,党的事业每一步发展都呼唤着党的建设创新,党的建设每一次创新都推动着党的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天地。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军的新号角。此时,中国共产党面临巨大机遇,也面对严峻挑战——
中国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该如何科学把握世界经济、科技竞争的新趋势,妥善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的中国,怎样才能攻坚克难、继续前行?面对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漠、能力素质不足等问题,党如何才能确保走在时代前列?
知世情,察国情,明党情。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来就是一部适应新形势、驾驭新难题的历史,从来就是一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历史。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十六大后不久,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需要,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这一行动纲领的指引下,党既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课题,也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
“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国党建研究会副会长卢先福说,党的事业向前推进,给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党的建设提供了广阔舞台、注入新的活力。
“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在总结国际国内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得出了这样的深刻结论。
十年间,党始终站在履行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这是认识上的一次次新飞跃:十六大提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2005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加强先进性建设;十七大进一步完善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等新命题……
这是实践中的一项项新探索:适应城乡一体化的新趋势,加快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适应信息网络化的新形势,在党建工作中充分运用新媒体;针对反腐败斗争的复杂形势,加强了反腐倡廉建设……
伟大事业的发展,推动伟大工程的前进;伟大事业的建设,催生伟大工程的成果。回首十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党的建设与时俱进,确保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伟大工程支撑伟大事业,确保其始终蓬勃发展
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是全国有名的“艾滋病村”。在这里,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的魏华伟已当了四年大学生村官,带领这个受人歧视的落后村走上了致富路。
文楼村的变化,是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结出的果实。2008年到2011年底,全国累计选聘超过30万名大学生村官,造就了一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从来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始终围绕着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展开,始终服务于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
十年间,党中央始终从推动事业发展的高度谋划党建工作,努力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
思想建设塑造政党之魂。这是为事业发展夯实精神支柱的十年——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创新型国家、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文化强国、和谐世界……一个个关键词,体现着十年理论创新的丰硕成果,成为十年发展进步的思想坐标、动力之源。
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建设学习型政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十年间,党始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本领能力。
党的事业成败关键在人。这是为事业发展锻造过硬队伍的十年——
干部队伍是伟大事业的骨干力量。十年间,党确立科学的用人导向和用人标准,推行公开选拔等选人用人方式,注重从基层培养选拔干部,制定实施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标准,强化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党员队伍是伟大事业的先锋力量。十年间,党将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扩大到“两新组织”,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党员总数从6000多万增长到8000多万,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增长一倍。
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十年间,党着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出“千人计划”等人才工程,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到2010年底,全国人才资源总量增加到1.2亿人,人才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26.6%。
作风建设凝聚党心民心。这是为事业发展不懈凝心聚力的十年——
党风正则人心齐,人心齐则事业兴。十年间,从重申牢记“两个务必”到倡导领导干部树立八方面良好风气,从决策公开常态化到党员干部下基层,党用一项项扎实的举措筑牢了根基、壮大了力量。
反腐倡廉事关人心向背。这是为事业发展有效保驾护航的十年——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与2003年相比,2010年公众对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成效的满意度从51.9%提高到了70.6%。
十年来,党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反腐倡廉建设全面推进,保障了党的事业发展。
制度建设是根本性建设。这是为事业发展强化制度保障的十年——
从差额选举党代表到落实党代表任期制,从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到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大力推进制度建设创新……各级党组织战斗力不断提高。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推动事业发展。同心同德、共促发展的强大合力在神州大地蔚然升腾。
科学实施伟大工程,全面推进伟大事业
沧海横流显本色,人间正道是沧桑。十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间,但对前进在民族复兴道路上的中国而言,却是关键的十年。
回首十年,经验历久弥新——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力量在党。无论是非典疫情、抗灾救灾的危难关头,还是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的辉煌时刻,抑或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复杂考验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其先进性和纯洁性凝聚起各方力量,书写一个又一个奇迹。
着眼当前,形势复杂严峻——
看国内,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新旧问题矛盾交织,内外风险挑战叠加;望国际,经济危机持续蔓延,世界局势复杂多变;观党内,来自外部的风险前所未有,党的建设方面特别是党员干部队伍出现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展望未来,任务艰巨繁重——
这是两个既定的宏伟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事业,依然前行在路上。
“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我们必须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卢先福说,在这种有机结合中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实现伟大工程同伟大事业紧密结合,一系列启示更加清晰。
——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执政党的必然选择。
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也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活力的根本。
“党的建设是一个全面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最终胜利,有赖于全党的创造与改革。”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高新民说。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执政党的自觉行动。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的最高概括,深刻反映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共同价值指向。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伟大工程同伟大事业紧密结合、相互推进的重要途径。”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说,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到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中去,既推进伟大事业,又促进伟大工程,治党和治国实现有机结合。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执政党的长期任务。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在党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始终是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郑重强调。
伟大事业没有止境,伟大工程永不停歇。
今天,一个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勇于自我完善、自我革新的政党,昂首阔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征程上,领导着亿万华夏儿女扬帆奋进。
展望未来,社会主义中国的巨轮又将开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壮丽的远航……
(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
新闻推荐
□郝小奇近日,哈尔滨市招聘457个清洁工,引来1万余人报名,其中近三千人拥有本科学历,25人拥有统招硕士研究生学历。事业编制是此次招聘最大的亮点。三本院校毕业的佟鹏,在看到招聘新闻时称“没有拒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