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中国青年报微博到底带给我们什么一位音乐人的微博引起

攀枝花日报 2012-11-08 07:41 大字

《中国青年报》

微博到底带给我们什么

一位音乐人的微博,引起了风波。

他从老家“抵制”拆迁归来,发了一条微博:“回到北京的第一天,就是清查一些人近期的微博……没有声援的一律销光,划清界限,仍然没被销的主儿愿好自为之……不要说最起码的原则与判断,给你一次做人的机会都不要,从内心蔑视你!”

这让很多人反感。“既没关注,也没转发,主动和你划清界限”之类的评语中,夹杂着谩骂。好在当事人意识到了问题,随后致歉:“今早我发表了下面的微博,话糙理不糙,但言辞偏激,跟我这个人一样。这话只针对我的一些私人朋友,在微博吐槽很不合适,造成了很大误会……我向你们道歉!”

观点:可以说,微博是当下中国的一个缩影。从中,可以看到矛盾冲突,可以看到社会心态,更可以看到民众素养。微博的兴盛,让很多人欢喜,它到底应该带给我们什么?一定不是偏激愤怒,打杀声一片;不是毫无遮拦的“吐槽”,不负责地转发;不是按立场站队,划清界限。

《齐鲁晚报》

不敢吃免费饭不只是信任难题

连续的降雪造成110国道封闭,滞留在国道上的大货车司机收到了一份意外的惊喜,大榆树镇政府两天来已为镇域内滞留的司机送上了600份免费盒饭。据负责送饭的工作人员说,他们现在送饭最大的难度不在于天冷路滑,而是很多司机担心上当受骗,不敢轻易打开车门。(11月5日《北京青年报》)

观点:司机不敢吃免费饭菜不能止于单方不信任的抱屈,还应反思“被不信任”的缘由,毕竟信任是双方的事情。送一次免费的饭菜或许饱得了身体之胃,却未必治得了信任之饥,作为服务对象,信任之胃终究需要完善的公共服务来填充。

《新京报》

“坏同学”是哪里来的?

“不要跟‘坏同学\’做朋友,要跟‘好同学\’做朋友。”昨天,张小姐发帖称,同事的孩子在读一年级,上周五老师给家长们发了这样一条短信。对此,校长解释说,老师只是善意地提醒,并不是针对哪个学生。(11月6日《现代快报》)

观点:我们都可能曾经是“坏同学”,但我们确实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与“好同学”为伍,那么,要做的不是忌讳这个话题,而是对“坏同学”多些包容与友善,你不把“坏同学”往坏里看,老师的“友情提醒”也不过就是咸吃萝卜淡操心而已。

新闻推荐

铁路废除施行61年的强制保险规定

据新华社北京11月18日电(记者齐中熙)中国政府网日前转发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其中,《铁路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条例》将于明年1月1日起废止。同时,《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