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居住在攀枝花荷花池

攀枝花日报 2012-10-19 08:00 大字

□胡毅

通勤车从06桥经过荷花池开往炳草岗,我一边打望车窗外的风景,一边从帆布包里摸出一颗奶糖扔进嘴里,舌尖顶着奶糖在嘴里转了一圈儿,浓浓的甜香便在口腔漫延,心情瞬间变得豁然。从车窗望去,弄弄坪厂区一带巨大的烟囱正在“排毒养颜”,拉煤的大货车在路边排成一道黑压压的风景线。我并不因为生在这样的城市而沮丧,因为,高炉、矿石、钒钛、重轨……当然还有那一弯浑浊的金沙江水,勾勒出的正是这座城市的眉眼儿。

当嘴里的奶糖被我吸吮得变成薄薄的一小片,我闻到了火锅飘散出的热辣气息,行人和汽车在红绿灯闪烁之时仓皇失措。这一切都在提醒着我——市中心炳草岗到了。嗯,穿越这座小城不过是吃一颗糖的时间,但我经过的路线,曾经是片蛮荒之地,是让毛主席睡不好觉的地方,也是周总理说“地不平,弄一弄就平了”的地方,为了让毛主席睡好觉,60年代,来自全国各地的人肩挑手抬,用一块块石头、一根根钢筋修路、架桥……“渡口”“弄弄坪”等地名也因此诞生。

80年代初,六岁的我从老家四川仪陇县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我惊讶这里的山上有那么多光秃秃的石头。我最大的好奇就是:如果想在山上种棵树,是不是得扛着锄头什么的在山上挖好几天?这个念头距今足有30年悠远。

30年前,我居住在攀枝花荷花池6宿舍,30年后,荷花池还在,只是,它已经成了厂区。30年前,住在荷花池集体宿舍楼的,大多是一群已婚的大叔,老婆孩子在农村。他们一年中只有两个月的时间和老婆孩子在一起。时常有女人拖儿带女到攀枝花看望自家男人工作的地方,却无处可居,只得在铁道边的凤凰树下、金沙江边,用牛毛毡、旧木板搭个“席棚子”安顿妻儿。那是一个异常艰苦的年代,单位解决不了职工两地分居的困难处境,为此,很多家庭矛盾重生,我就是这样被爸爸带进了攀枝花,住进了荷花池宿舍。看见我的人总会说:“这个娃儿好造孽哦,她爸爸上夜班,经常把她反锁在屋头……”可是,我觉得我一点都不造孽,而且过得很快乐,真的。如果你看见大叔们精彩纷呈的单身生活,一定会把你乐死。下班后,这群大叔有打毛衣的,有做鞋子的,有织鱼网的,还有喝醉了酒比赛爬楼梯的……405房间的大刘叔叔喜欢替人看相、算命,他给同屋的李叔叔算了一命:“你家的神龛对大门,你家的猪圈对茅坑。”李叔叔先是连连点头随即怒气冲天,说大刘叔叔把他的命算坏了,用烟头把大刘叔叔的蚊帐烧了一个洞才算解气……

日子像被大风刮着一样往前赶,在我上初中的时候,荷花池每一栋宿舍楼里添了一台电视机,设置在一个叫“会议室”的房间里。虽然一半以上的收看时间我们都是在看雪花点,但这足以让我们觉得攀钢的辉煌无比。我们为能看到《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上海滩》等连续剧而觉得生活无比美好…… 随着城市进程加快,荷花池往日的喧嚣早已不见,新规划的厂区整洁可观。只是,每次通勤车路过荷花池,我都会忍不住从车窗回头张望,仿佛看见当年荷花池六宿舍的陈叔叔正在高歌,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用空白磁带记录他“迷人”的歌喉,其实是他一唱歌,人人都恨不能立马将他喉咙掐住。但他老人家宠辱不惊,一如既往地,目中无人地,把他录好的歌一遍一遍地播放,他播得热情不减,我们却听得痛苦不堪。

居住在攀枝花荷花池,简陋混杂的宿舍楼,是那个年代大批单身职工最典型的人居状态——虽然常年与妻儿分居两地,但牛毛毡、旧木板搭成的“席棚子”,却客串过美好的精神家园。就在凤凰树下或者铁道边,当春天回来,那些曾被烟熏火燎过的屋檐下,花啊草啊又展开新一轮的绽放。如今,“席棚子”早已不在,很多老式单身宿舍也被重新规划,替代它的是“大学生公寓”。

时间像水泥一样凝固,我居住在攀枝花荷花池,有过幸福,有过忧伤,也有过希望,我想用某种方式来纪念她,而我唯一能用的方式,只能是写字。不知道30年前在宿舍里做鞋子、织毛衣、结鱼网的大叔们,是否还记得攀枝花的荷花池?他们都很老了吧!

新闻推荐

无私的善举 传递不停歇的暖流 ——“中国网事·感动2012”第三季度网络人物群像扫描

□新华社记者白靖利一个又一个无私的善举,传递的是不停歇的暖流。20日,由新华社发起的“中国网事·感动2012”第三季度网络人物评选结果揭晓。网民通过一张张选票,选出了他们心目中无私奉献、坚强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