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食品安全状况迎来转折
□包丽敏
正当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引发全社会普遍焦虑,甚至某种程度上有所恐慌之时,国务院近日公布《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首次给出一张明确的时间表,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使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整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食品安全总体水平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在社会普遍不满“我们还能吃什么”的无奈声中,决定的出台无疑是中央政府对民众情绪和切身关注的有力回应。
近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不仅损害国民身心健康,也无形中蚕食着人们对社会诚信、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信心,某种程度上,已经到了需要打一场紧迫的大规模“攻坚战”的时候。
此次国务院决定的一些关键性部署,也展现了执政者重拳出击,整治食品安全乱象的决心。
比如针对监管者,首次明确将食品安全纳入地方政府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并且规定,对于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地方,在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活动中实行一票否决,以此“逼”令地方当政者真正重视食品安全底线。
另一方面,强化对违法者的惩戒,比如加大经济处罚力度,对违法违规企业实行行业禁入,建设诚信信息平台,发布违法违规企业和个人“黑名单”,等等。
正如有学者所言,食品安全不可能做到“零风险”,但对食品安全问题一定“零容忍”。决定的发布,无疑是迈出了整治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一步。但再好的蓝本,关键还在于执行。与政绩挂钩,也未必就是药到病除的良方。
食品安全问题从不只是食品生产、监管等领域的专业问题和独有问题,也是诚信缺失、道德下滑等社会问题在这一领域的投射,更是治理机制的积弊在这一领域产下的恶果。去除食品安全沉疴,不仅需要局部性治理,更需要系统性改善。
要求加大监管、完善监管体制,规定食品安全纳入政绩考核的同时,也必须明确监管过程的透明,让新闻媒体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让监管和治理在民众的监督下进行,从而减少权力寻租的空间,也防止公权力以正义的理由跨越法律和程序的界线。
整治食品安全问题,可以搞突击,可以运动式,但从长远来讲,其根本性的改善,仍然有待于服务型、法治型政府的建设,有待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中国人通过发展解决了温饱问题,如今亟待解决吃好吃安全的问题。打造一个放心而愉悦的“舌尖上的中国”,让国人能从味蕾上品味一个以人为本的国家,这不仅关乎民生,更关乎政治。
(据7月5日《中国青年报》)
新闻推荐
□言者重庆市民李军先生居住于楼房,家中露天阳台上,常有垃圾从楼上抛下。为此,他特地安装了抗震防摔雨棚,为防不测,还定下特殊家规:到阳台须戴安全头盔,连亲友串门也不例外,否则,不准出入阳台。前日,竟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