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工讨水被银行扫地出门事件上午浙江省湖州市长
环卫工讨水被银行扫地出门
事件:7月1日上午,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一环卫工人去当地一家农业银行讨水喝遭拒,并被银行职员拉出门外。此事引发了多方关注。7月6日农业银行长兴县支行专门开通微博回应此事称,已对银行当事人作出处罚,行长带队上门道歉。据了解,事件发生后,长兴县的一些经营户也自发起草了“为环卫找个歇脚处”的倡议书,设置“环卫工人免费供水点”(7月8日《都市快报》)。
观点1:“环卫工接水遭拒”拷问城市良心
一位绳牵孙子扫街的老环卫工的照片,曾一度引发网民的强烈反应,呼唤全社会对环卫工等社会底层群体给予更多关爱。那种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民众的任何粗暴、无礼、不文明行为,都只能暴露施暴者的无知,揭露城市良心的缺失。
缺乏包容、缺乏关爱、缺乏温暖、缺乏爱心,凸显了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城市良心出了偏差,患上了严重的社会良知缺乏综合症,必须给予大力救治。 (据7月9日四川新闻网)
观点2:“为环卫找个歇脚处”体现公民意识
银行方面事后的做法还算让人满意。不过,长兴县一些经营户的自发行动——“为环卫找个歇脚处”行动,并为环卫工人设置了免费供水点,在笔者看来这是真正的公民行动,是来自于民间的道德建设行动。
一个公民的尊严是靠他人的尊重来实现的。社会需要更多的自发设置“环卫工人免费供水点”之类的行为。解决环卫工人饮水问题,只是目的之一,更主要的,它还能告诉世人,关爱关心并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应该成为社会中流行的公民意识。 (据7月9日《法制日报》)
观点3:驱逐讨水环卫工,错仅在银行吗?
在处理驱逐讨水喝环卫工事件上,仅仅把板子打在银行身上,却值得商榷。高温酷暑之下建筑工地的工人是否能有消夏保障?长途客运司乘人员能否有消夏供应等,都是值得关注的话题,而其背后,透露出特殊劳动群体高温关怀不到位的尴尬。 (据7月9日《新京报》)
广告语“我靠重庆”引争议
事件:从今年6月开始,为在重庆推介利川旅游资源,利川市旅游局在重庆做了广告词为“我靠重庆,凉城利川”的广告,随后引起了极大争议。7月6日,利川市旅游局局长表示,不论如何,利川“凉城”被大家记住了。日前,重庆工商局要求相关广告公司迅速撤换该广告。(7月8日《重庆晨报》)
观点1:用低俗标语营销不可取
“我靠重庆”虽然迅速扬名,但这显然与地方的政绩虚荣不无关系,徒显一个城市的浮躁。“我靠”两字既有地理上“靠近”的语义,又有重庆辐射带动“依靠”的意思,应该说“写实”的成分还是存在的。但是,作为一句并不文明的粗口,给人以足够遐想的空间,这点是官方策划者应该能够考虑到的。如若想回避,并保持“靠近”与“依靠”的含义,并不是什么难事,文无达诂,只是一个选择的问题。
城市标语的定位应该体现一个城市的价值观念与审美导向。坦率地讲,城市差异化与稀缺的禀赋,事实上可以让广告推介做得更有文化品位与区域内涵,只不过达不到“一锹挖成井”的效果罢了。
(据7月9日《新京报》)
观点2:“我靠重庆” 歪解岂能废正解
网络语言、俚俗口语中,“靠”和“我靠”,多少有些不大庄重,可是因为这个缘故,而殃及到正规语言中“依靠”的“靠”,是不是太过敏了点?
从政府部门的角色与职能上说,要求撤换“我靠重庆”的广告语没有任何道理,我觉得不可思议。显然,从法律上无法找到广告不允许使用“我靠”的依据,也无法证明广告公司有恶意;关键问题还是,以一个新生的词语含义去否定历史悠久的词语原义,无论如何是没有道理的。
语言的发展,是一种自然现象。有些新生语言可能成为文化,也可能就是昙花一现;作为政府官方,在这个问题上多是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更要相信社会和大众对语言的认知与自然净化能力;语言文字的使用只要不违法,那就是使用者的权利和自由。
(据7月9日《北京晨报》)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北京7月12日电(记者朱立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了《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这个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若干重要建设目标。这个规划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