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铜缕玉衣泄露大觉寺汉墓地位 墓主人可能是东汉济北国国王

济南时报 2012-07-16 08:17 大字

作者:钱欢青

□本报记者 钱欢青

1995年到1996年,在长清区归德镇双乳村双乳山上,考古人员发掘了一座汉王陵,这次考古成果丰硕,其中出土的玉覆面属全国最精美的汉代玉覆面之一,出土的20枚金饼,更是创了全国汉墓中出土金饼的总重量之最。有意思的是,墓主人――― 西汉济北国国王刘宽,还有着因为乱伦及诅咒汉武帝而畏罪自杀的独特命运。

2003年初夏,同样是在长清区归德镇,在大觉寺村村西,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座东汉墓。这次考古发掘证明,墓中不仅有规格很高的石题凑,还有铜缕玉衣和众多玉器。考古人员认为,这样的规格,已经非常接近东汉王陵级别,很可能是当时济北国某位国王的墓。虽然从西汉削藩之后,东汉济北国实力已大大不如西汉时期,但王侯一级大墓的发掘,证明长清归德一带在东汉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地区。那么,这座东汉墓是如何被发现的?神秘的铜缕玉衣意味着什么?古墓上消失了的大觉寺又有着怎样的历史?

一大片玉米地里,埋藏着一座神秘的古墓

7月6日,长清区博物馆馆长马前伟驱车带着记者前往大觉寺村。从长清市中心往南十余公里,穿越大觉寺村继续往西,便是大片的玉米地,那个神秘的汉墓,就埋藏在这片玉米地里。

虽然全程参与了当年的考古发掘,但毕竟已是近十年前的事,而古墓在挖掘完毕之后,早已回填复耕,在这大片玉米地里要找到古墓的准确位置,还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记者跟随马前伟,在烈日下的玉米地里穿行良久,终于找到了当初考古发掘的地点。马前伟说,能找到确切的位置,是因为当初发掘时,古墓东侧有一个小小的芦苇荡,至今尚存。由于发掘现场离村子挺远,所以考古队员当初是搭帐篷住在工地上的,每天晚上,芦苇荡里的青蛙就会叫个不停。这给在工地上忙碌了70多天的考古队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原来古墓周边的小路上,记者看到,至今还零星地堆着一些碎墓砖。

大觉寺村附近的汉墓还不止这一处,在紧靠村南的大沙河河床内,还有一个汉墓群,记者看到,在一个小土堆上,还立着一块石碑,碑上有“大觉寺汉墓群”几个字,马前伟说,早在1991年,这里就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群的出现,证明了大觉寺村一带在汉代的重要性。

推土机挖沙,挖出汉代墓

马前伟说,大觉寺汉墓的发现,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墓葬位于大觉寺村西约1.5公里处,地表原来有一个巨大的封土堆,封土上还有一座建于唐宋时期的佛教寺院――― 大觉寺,这就是大觉寺村及大觉寺汉墓得名的由来。新中国成立初期,方兴未艾的基本建设将废弃寺院的石材木料使用殆尽。而由于寺院离黄河很近,经常肆虐的洪水导致村庄不断东迁,村民要建新房,巨大的封土也就成了便利的取土场。就这样,昔日黄河岸边的王侯之墓,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封土被取平之后,就剩下经过夯筑的墓葬回填土。回填土经过密实的夯筑,其土壤结构不适合庄稼生长,所以后来就变成了生产队的场院。实行承包制后,村民在这片土地上种上了树,树被伐掉之后,这片地的承包者、一位姓董的村民认为这里离黄河很近,地下肯定有沙,于是就雇来推土机挖沙。2003年4月中旬,董某等四人正在挖沙,推土机一铲子下去,一座古代墓葬露了出来。出于好奇,董某等人对暴露出来的墓葬又进行了挖掘,但是由于这座墓的面积比较大,挖掘没有任何结果。在是否要继续挖掘的问题上,四个人的意见发生了分歧,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们最终决定向当地文物主管部门进行汇报。

2003年4月16日上午,长清区文管所接到村民电话之后,立即派人前往查看。他们发现现场非常凌乱,几块方整的石头已被搬了出来,地表散落的陶片也随处可见。中间不到两米深的地方已经暴露出墓室的砖和石头,地上还有不少破碎的青砖。这些砖和石块的块头都比较大,其中还有一些墓室券顶使用的契形砖。推土机推出的壕沟深达4米,在墓室断壁的剖面上,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夯土层。前去查看的考古人员稍加清理,西壁的南侧就暴露出墓室券顶的砖和白灰。

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一处大型汉代墓葬,于是按照相关文物法规,长清区文管所立即向济南市文物部门上报。4月23日,时任济南市文物局副局长、市考古研究所所长的崔大庸前往现场查看并进行了钻探,初步摸清了墓葬的范围。鉴于该墓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管理的难度,决定尽快对其实施抢救性发掘。5月1日,由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和长清区文管所组成的考古队开进现场,一座东汉时期的重要墓葬于是露出真容。

罕见“石题凑”证明古墓规格很高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考古科的刘剑全程参与了大觉寺汉墓的考古发掘。在发掘过程中,围绕着古墓中室和后室的一圈石墙让他印象深刻,“石墙紧贴墓室而砌,从形制上看,应该是‘题凑\’。‘题凑\’是汉代比较多的一种给墓室制造一个密闭空间的葬式,其中比较著名是‘黄肠题凑\’。‘黄肠题凑\’一般用在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就叫‘黄肠题凑\’,根据汉代的礼制,‘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也可使用。到了东汉时期,王侯墓葬甚至帝陵,已基本不用黄肠木题凑,而用石题凑或叫做黄肠木来代替实木,可能因为西汉黄肠木的大量使用及其他原因,大型柏木已消耗殆尽了吧。大觉寺汉墓中罕见的石题凑,证明这个墓的规格很高,墓主人的地位非同一般。”

刘剑说,从墓葬形制来看,这是一处典型的东汉大墓。这座墓南北长60米,东西宽20多米。南边是墓道,墓道上宽下窄,底部呈斜坡状,南高北低。墓道往北,依次是前室、中室和后室,前室的东西两侧,分别有一间耳室。其中后室也是棺室,“有意思的是,在很多汉墓中,墓室之间的过道和墓门等部位,都会有画像石,但是这座墓却没有画像石,过道和墓门都是光滑的素面大石板,只有在主墓室石门上方的一块大青石条上,刻有‘羌石可七百”五个小字,上面还刻有一只鸟,鸟的嘴里衔着一条小鱼,形象逼真。”

但这些字和图到底表示啥意思,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刘剑认为,“羌石可七百”几个字刻得较粗糙,可能是工匠随便刻上的石块的价格。在墓中众多的石条中,只有这一块石头上面有图文痕迹,其他石块则都非常光滑。

刘剑说,这座墓在建筑方法上也有非常特别的地方,“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墓穴并不是直接按照墓室轮廓下挖的,而是先往地下挖一个锅底状的大坑,然后在建墓室的过程中再一层层用夯土填实。这从墓室石墙外的土层就能看出来,这些土很明显是一层层夯起来的,而且夯层表面还清晰可见踩踏的痕迹。”刘剑分析,这可能和墓葬所在地的土质有关,“这里土质松软,如果直接挖竖穴式墓圹,容易坍塌,但松软的土质恰好适合先进行整体下挖,分层夯筑还方便了大石块的运送和砌筑,这对汉代墓葬的建筑方式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宋代就有盗墓贼光临大觉寺汉墓

双乳山汉墓因为开凿在石质山体之内,加上“防盗措施”非常好,所以成为少数未被盗掘的汉墓之一,而大觉寺汉墓则和全国众多汉墓一样,曾经遭遇过多次盗掘。刘剑说,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4处盗洞,有意思的是,这些盗洞既有清代的,也有宋代的。

怎么知道宋代的盗墓贼曾经盗掘过这座汉墓呢?原来,在一处盗洞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宋代的瓷壶,“在一座明显是东汉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了宋代的瓷壶,足以说明宋代盗墓贼曾光临此处,也许是当时盗墓贼走得匆忙,把用来装水的瓷壶给落下了。”

另外,本该安放在在后室中的墓主尸骨,也在前室盗洞附近被发现,尸骨旁还有一些玉片,有一块碎了的璧,一把铁制的斧头。考古人员猜测,这些东西应该都是盗墓贼留下的,一伙盗墓贼拿走不少值钱的东西,慌慌张张撤退时却将其中的一些遗落在盗洞内。

铜缕玉衣彰显墓主人身份

大觉寺汉墓虽然多次被盗,但留下来的文物依然很多,考古发掘成果丰硕。发现的1000多片玉片中,有些出土时还能看出袖子和裤腿的形状,有些穿孔中还残留着一些铜丝。由此推断,墓主人下葬时,身上应该穿着铜缕玉衣。

根据《后汉书?礼仪志下》记载,玉衣的使用明确分为金、银、铜三个等级,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使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衣。比如,江苏徐州彭城王刘恭墓和河北定县中山穆王刘畅墓,都是银缕玉衣,中山穆王刘畅之妻和费亭侯妻子都是铜缕玉衣,这说明铜缕玉衣可能就是嗣位之侯或诸侯王、列侯之妻墓。东汉时期使用玉衣已经有了比较严格的制度,因此从出土铜缕玉衣来看,大觉寺汉墓墓主人至少享受侯一级的待遇,由于这座墓葬经过多次盗掘,所以考古人员无法确定,除了铜缕玉衣,墓中是否还有银缕玉衣存在过。因此也不排除铜缕玉衣是王后穿的,而诸侯王穿的银缕玉衣则被盗走了。

彰显墓主人身份的还有众多其他的玉器和金银器。考古人员在前室中发现了大量的玉片、玉窍塞、玉蝉、玉手握、玉璧、滑石猪形手握、玛瑙珠、金珠、银顶针等等,这些都标志着墓主人的特殊身份。刘剑认为,“考虑到墓葬的规格和出土器物的规格,以及墓葬所在地和汉代济北国国都卢城洼遗址的距离不远,因此可以大胆推测这处墓葬应该是东汉济北国其中一位国王的墓地,查史料,东汉济北国共有七位国王,由于墓中并没发现可以直接证明墓主人身份的文字,所以具体是哪位国王,还无法确定。”

精美石砚台全国罕见

除了众多玉器和金银器,大觉寺汉墓还出土了大量陶器,其中既有陶壶、陶罐、陶鸭等生活用具,还有一些建筑模型如陶制楼房、仓库、厕所、井等等。

另外,一件形制罕见的石砚台的发现也让考古人员兴奋不已。这件石砚台分为上下两部分,整体被雕刻成一个像龙或麒麟的神兽。神兽全身覆鳞,背侧生四只翅膀,昂首欲飞。神兽背上有一柱子,柱子上有一小碗。背上还有三个人,人物形象都比较特殊,高额深目、高鼻梁、高颧骨,唇上留须,头戴小帽,盘膝而坐,应该是胡人形象。有意思的是,神兽的下半部是一个实的平面,而上半部则是掏空的,在神兽脖子的内侧,还特别掏空了一块,用来放置一个小石球。考古人员根据种种迹象推测,这应该是一个石砚台,这种动物和人并列雕刻石砚台,在全国十分罕见。

出土时,石砚台已经碎成几块,经过拼接修复,如今已被陈放进长清区博物馆展柜。记者在博物馆看到,橱窗里的石砚台的确雕刻得非常精美。在展柜中,出土时已经破碎的玉璧也被完整拼对,那件二层陶楼也制作得十分逼真,窗户、门屋檐等一应俱全,让人清晰地看到了东汉贵族楼宇的结构和细节。另外,出土的陶鸡、陶鸭、陶狗、陶鸟等,经过精心修复,也都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展柜中。

大觉寺曾经有着辉煌历史

马前伟告诉记者,根据村民的说法,大觉寺原先叫冢寺村。据传唐代在村子东南角有一古冢,在古冢上建有一座寺院,古人以寺院内三教堂大殿中供奉的佛、道、儒三教始祖是“唤人觉醒”的圣人,故命名为大觉寺。唐末建村时,村人以古冢和寺命名为冢寺村,清朝嘉庆年间,又以寺更名“大觉寺”。

为何会在古冢上建寺庙,马前伟认为,这与大觉寺的地理位置有关,“村子离黄河太近,河水经常泛滥,要建寺庙,没有高台不行,所以就选择了这个封土台。”根据村民的说法,以前大觉寺门前有30多级台阶,寺庙宽

敞。院内北有5间大殿,雕梁画

栋。建筑十分友雄伟壮观,内有

老子、孔子、佛祖三座佛像,巧

工精雕,周围分别排列十八罗

汉,姿态各异,生动活现。

寺庙内两侧还有道房三

间,明清两个时期均有道人

主持,寺庙内有高大的钟楼,

巨钟一击响震四方。东南隅有

雄龟身驮丰碑,碑高6米,碑

身由南方赴京赶考举子徐谦撰

字:“观大觉寺之建筑,雄伟壮丽,然而寺宫大殿老子、圣人、佛三教同堂,其造旨殊异,老志不惬,尤感觉之大也……且乘兴登寺,视野开阔,东望泰山巍巍,西观黄河滚滚,北

新闻推荐

八十二岁的算命老先生带您见识算命背后的古老智慧与江湖猫腻风云激变

《我是个算命先生》易之 著算命,作为一个老行当,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算命对于中国人的吸引力尤其大,直到如今,大街小巷,还是依旧可见摆摊算命的先生,替人看手相、面相,测八字,预测一个人的祸...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