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该怎么保护个人信息?

攀枝花日报 2012-06-06 08:51 大字

身份信息的泄露,不仅让市民受到众多骚扰,有些还让市民受到了经济损失,甚至惹上官司。记者了解到,个人信息泄露的渠道很多,由于不少市民不注意自我保护,加之保护体系的不完善,如何减少泄露成了一个难题。

记者通过公安、法院等部门了解到,每年都会有骗子拿着被泄露的市民身份信息,实施诈骗。有的骗了市民本人的钱,有的则利用市民的信息骗了其他人的钱。

在采访中,一些专家表示,保护个人信息不随意外泄,并不是一个人就能够做成的,这需要以一个成形的社会制度为基础。但一个成熟的制度需要较长的时间去完善。

信息泄露诈骗案件多

大学生小李的母亲被骗走了420元,而被骗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她家的联系方式、家人姓名、住址等许多信息都被骗子掌握了。此事报道后,不少市民来电反映也遇到了同样情况。市民马先生说,他就曾经接到过骗子的电话,对方能张口说出他的姓名以及儿女的名字和工作地址,因此他对骗子十分相信。对方以他家房产证要更换新的为由,让他支付1万元的费用,他立即答应了。多亏筹钱时马先生的女儿发觉事情不对,才揭穿了骗局。马先生说,他到现在都没弄明白自己的家庭信息是怎么泄露出去的。

市民王先生却没有马先生这么幸运,他曾收到一条短信,说是在吉林上大学的女儿出了车祸。他说,在收到短信之前,他也知道有人以发车祸短信骗钱的事情,但是这条短信上写着自己的姓名和女儿的姓名,女儿又不接电话,他就信以为真了,汇了2000元钱。但钱刚汇走,女儿就回了电话,这时他才知道受骗了,到公安机关报了案。到现在,王先生都不知道骗子是如何知道他和女儿信息的。

信息泄露渠道很多

记者从公安以及工商部门了解到,由于市民对外公布个人信息的渠道很多,因此很难找到证据说明是谁泄露了市民的身份信息。即使市民怀疑某个人或某个单位,只要没有可靠的证据,就不可能对这些个人或单位采取任何措施。

据了解,网络是泄露身份信息的重要渠道,市民在上网时,有网站索要他们的身份信息,他们就如实填写了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甚至是家庭或工作地址。其实,这些信息上传后,网站建造者就能够看到并收集起来。此外,市民扔的垃圾也能泄露个人信息。把银行取款凭条、填写错误的申请表等随意丢弃,被人捡起后利用的事情也很多。

潍坊市公安局的一位民警说,不少市民很不注意自己个人信息的保护,只要有人向他们索要他们就给,甚至在银行大厅等公众场合说起这些信息时也毫不遮掩,这很有可能泄露个人信息。

律师建议尽快建立保护体系

不少市民反映,即便自己再小心,也不能不把信息说给银行、通信公司以及房产开发商这些单位吧?如今信息传播又快又广,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总会有门道得到自己的信息,那该怎么办呢?

律师杨卫华说,现在,我国正在拟定《个人信息保护法》,该法明确了滥用个人信息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将被追究行政责任、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在民事上,用户可以依据侵犯其隐私权提起诉讼;在刑事上,《个人信息保护法》与刑法有衔接,例如一些通过短信盗取信息的行为,将被追究刑事责任;在行政上,规定了不管是电信运营商、电信服务商还是网络技术运营商,只要侵害了个人信息安全,都要承担责任。

杨卫华说,我国个人信息保护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对个人信息的保护立法可不局限于建立一部《个人信息保护法》,而应建立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体系。

另一律师事务所的王建华律师说,对于市民来说,首先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个人资料,再者要敢于争取属于自己的个人权益。王建华说,有时市民向外透露个人信息是被“强制”的。如买房、买车等,没有信息不行,而市民也无法防止信息对外泄露,泄露后也拿不出证据证明是某个人或某个单位所做的。在没有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之前,应该有部门带头各行业,通过信息伦理和行业自律来实现非法律的规范手段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据《齐鲁晚报》)

新闻推荐

发达国家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如何有效维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是一个令各国政府头疼的问题。不少发达国家早就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和措施,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情况不断出现,如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仍是急需解决的难题。美国: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