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管得住“礼单”管不住“礼单规则” □王艳

攀枝花日报 2012-04-19 09:07 大字

一份据称是南京市雨花台区一家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小金库明细的资料在网上被曝出。支出用途一项中包括买狗送领导一次性支出4000元,澡资报销3762元,钓鱼款3000元等等。网帖中详列了小金库支出项目,送礼对象有名有姓,不少还在职位上。在清单上支出使用最多的王某某,已经因为经济问题被判刑6年(4月17日中国网)。

买狗送领导一次性支出4000元,澡资报销3762元,钓鱼款3000元,局长送女上司女装2622元……五花八门的送礼项目起码反映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送礼”在该企业的日常经营工作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一环”——如果说利用小金库公款消费背后是以权谋私,那么,利用小金库送礼则折射出一种无形的生态。

一家企业一张偶然被曝光的“礼单”,会是孤例的存在吗?显然不会。

众所周知的是,强化与行政权力部门的“交往”是很多企业“公关”的重要内容,而过年过节更是企业送礼的高峰期,送礼的对象多是政府机关“要害”部门的公务员,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到了节假年关,一些部门和掌权者不“打点”,来年的“办事”就会遭遇重重障碍,对此,我们几乎都拥有相当程度的心理预期。故而,这份送礼清单的“意外曝光”其实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公务员考试热至今都没有降温的迹象,原因就在于权力的发散辐射效应。只要进入了政府机关工作,便拥有了旱涝保收的福利保障,还掌握着可以“变现”为现实利益的公权力——坐在办公室里,就会有络绎不绝的人排着队前来送礼,一到过年过节,各种礼金、购物券和“节日物资”便会纷至沓来。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现实语境下的“企业送礼风”还不能简单地视为“权钱交易”。我以为,某种程度上,这与医疗领域内的送红包有着一定的相似。送“红包”的企业管理者,明知不可为还是为之,因为担心遭遇权力的“小鞋”;怀着无奈的心情送礼,但如果碰到有人不收反而会感到心里不舒服;而另一方面,也不能说政府官员都有“收礼”的动机,但在“你收我收大家都收”的氛围中,不收便成了一种另类和不合群——于官场而言,这是非常忌讳的事情。

所以说,管得住“礼单”管不住“礼单规则”。企业的送礼歪风之所以长期得不到彻底禁绝,症结就在于“送与收”已经形成了某种潜规则文化,从非常态逐渐化为了常态。痼疾还需下“猛药”,还是那句老话,只有加强制度监管,规范权力运行,严惩以权谋私者,意外曝光的企业礼单才会越来越少。 

(据4月18日《法制日报》)

新闻推荐

交通事故救助 基金不能再拖了

□言者汽车时代,靓车号也成了稀缺资源,于是,大量靓号一经拍卖变现,就成了国库里的真金白银。据报载,仅东莞一地,10年来拍卖靓号所得,总额已逾3亿之巨。若汇总广东全省拍卖靓车号收入,至少得以十数亿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