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关于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思考 □米拴学

攀枝花日报 2011-12-03 13:23 大字

一、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增强社会矛盾化解力

(一)建立“源头治理+应急处突+重点教育→社会安定”模式,保障社会和谐。建立法制教育培训制度,开展学法用法示范机关争创活动,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建立落实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防止重经济轻民生;开展平安文化建设,提高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建设平安社会的主动性;修订完善应急处突预案,开展多种形式的部门联合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应急技能;认真开展“包村”、“挂点”、“一对一”结对帮扶和扶贫济困工作,加强对困难群体帮扶。

(二)建立“民间信息+政法信息+党政群信息→灵通信息”模式,做好信息研判。组建党政群信息员、政法信息员、民间信息员,织密信息排查网,确保地方涉稳信息预警率;建立信息员培训机制和重要信息奖励制度,调动信息员积极性,为提前有效化解矛盾赢得主动;定期开展不稳定因素调查分析研究会,及时更新完善台帐,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三)建立“大信访+大调解+大政法→定纷止争”模式,化解社会矛盾。一是建立“大信访”工作机制。通过领导干部接访及下访日活动、网上信访、居民“说事日”等多种形式畅通群众诉求渠道。二是推进“大调解”体系建设。依托“大调解”工作体系,做到人员联系、信息联通、程序联动、手段联调、效力联接;建立“大调解”协调中心,覆盖所有街道、社区、镇、乡、村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室;建立特邀调解员、调解志愿者名单库,邀请相关专家、志愿者参与调解。三是创新大政法机制。深入开展“四所一庭”建设,安排政法干警、律师定期联系企业、机关、社区、村、学校,提供法律服务。组织政法部门开展执法规范、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等活动,促使政法机关形成比案件、比质量的好风气。

二、加强社会建设,增强社会管控和疏导力

(一)以大企业周边、铁路沿线、“三电”、校园周边等重点场所为主,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公示社区民警联系电话,方便群众及时报警求警。

(二)加强“一站一室”(综治工作站和警务室)建设,建立推广“社区楼院长和社区警务长管理制度,共同进行社区管理”的“两长”运行机制,提高社区自治和服务能力,发挥群众自我管理优势,整合专群力量。

(三)建立企业警务室,整合公安民警、专职(义务)治保巡逻队员、企业保卫人员等综治力量,整治大企业周边治安秩序。开展进企业法制讲座、法律咨询等普法工作,妥善化解涉企矛盾,为企业管理提出建议意见,形成地企共建。

(四)创新重点人群服务管理机制。一是加强青少年群体管控。组建未成年人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把在校学生纳入公安人口管理;强化对互联网的管理,对网吧营业点建立网上综合防控体系和“网上虚拟社区警务制度”,组织网吧监督员,对网吧实施有效监管。二是创新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建立完善“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以人管人”模式,建立流动人口档案,在流动人口密集区域建立流动人口管理站,提供就业、就医、住房、教育、维权等基本民生问题的“一条龙”服务,调动外来人员服务地方、建设地方的积极性。三是创新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采取社区民警、社区干部、帮教对象亲属联合签订协议的“三位一体”的帮教新路子,开展“双向社区矫正”工作,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人员的教育、管理和帮扶,帮助他们早日回归社会。

三、营造平安文化,提高社会管理参与力。

通过电视、网络、报刊和日常群众工作,加大社会管理工作宣传,制定平安街道(镇)、社区(村)、单位、企业、小区创建实施办法,组织辖区单位和群众以创建“四无”(无刑事案件、无毒案件、无重大矛盾纠纷、无治安灾害事故)村、社区活动为载体,开展平安家庭、平安企业、平安校园等平安细胞创建活动,形成人企地共创共建共享平安东区新局面。通过建立推广基层“民主恳谈”、“村居民议事五步法”等制度,完善村、居民委员会建设和基层党建,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改进群众监督评价社会管理工作机制,拓宽群众参与社会管理渠道。

(作者单位:东区法院)

新闻推荐

误把经理当“劫匪”撞死该担何责 □刘昌松

9月19日早晨,生活在广州的市民蔡永杰到广从路华德加油站准备加油时,见一穿加油站工作服的人员正在追赶一挎着包的男子。蔡永杰以为发生抢劫,便开车追赶“劫匪”,不料将“劫匪”撞死。令人大跌眼镜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