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知识改变命运不是场美丽的误会 □刘晶瑶

攀枝花日报 2011-12-16 09:49 大字

9年前,陕西农民韩培印的儿子考上大学,这个儿子简直成了他最大的骄傲。为了凑学费生活费,他卖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又到西安打工。当儿子大学毕业之后,老韩却发现,儿子收入甚至还比不上当农民工的自己。(12月14日《中国青年报》)

在农民老韩的眼中,进城读大学给本不富裕的家庭带来的是难以偿还的债务和村里人嘲笑的目光。儿子作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工资尚不如中学毕业出外打工的姐姐,如此“脑体倒挂”的现实,也让老韩彻底改变了以往“胜利我儿,如今你也上了大学……要靠自己的努力,好好学习,前途是光明的”的想法,取而代之的是“我看读书是没用”的悲观失望。

“读书改变了什么?”“知识能否改变命运?”随着高校扩招浪潮和就业难问题的不断凸显,这样的时代追问不断涌现。人们身边活生生的例子也在不断印证,“知识改变命运”似乎只是个美丽的误会——前有,北大女硕士毕业后就业连连碰壁,最后回河南老家和农民工一道学习油漆技术。后有,民营企业开出年薪十万招聘高级建筑技工,却仍难觅合适人才。一面是,2010年广东大学毕业生平均工资是1873元,一面则是,目前东莞地区月嫂的月薪价格都在3800元到7800元。

现实造成人们对知识尊重的程度有所降低,而在不少“因教育致贫”的农村此种现象尤甚。其实,知识改变命运并不是场美丽误会,而是人们对三个定义的理解有误会——

第一,对“知识的误会”。知识改变命运,却不等于文凭改变命运。更遑论,目前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严重脱节,高校专业的设置难以与市场实际需求与时并进,存在用机械、无用的背书和复制粘贴的论文考核学生等种种弊病。

第二,对“改变”的误会。改变应当是多个层次的,其中包括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变化。在“一切向钱看”的社会环境下,“改变”也常被单纯异化为银行存款数字的增加了。似乎只有从一根扁担、一头驴、一间草房到开着宝马奔驰、住着洋楼别墅才叫改变,而对于学识涵养、品格修养、道德水准等精神世界的改变却被严重忽略。

第三,对“命运”的误会。世人将命运的差别简单定义为财富和地位的差别,坐在空调房里穿西装打领带才是“精英”,体力劳动致富还是被看做下等工作。卖猪肉卖得再成功的名校毕业生,也难免被认定为不务正业,显得与大学的高雅格格不入。

只有改变这三种误会,“知识改变命运”才不会被人们看做是美丽的误会。首先,求知应当与求职一样重要,运用知识的能力应当被重新评估,其地位要高于纸上谈兵的各色证书。其次,未来人才的发展趋势是,胜任任何工种都需要相关的职业技能,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只要因受教育改变的思维方式、创新创造能力促进了你的工作成效,那都是改变的一种。其三,生活的幸福感也不单纯由物质而决定,空有家财万贯,然而精神世界空虚乏味,只能靠挥霍无度填补的人也不在少数。而通过求知,可以使得精神世界有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追求,也不啻于对命运的改变。

(来源:12月15日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推荐

铁窗内悔恨 叹教训深刻 ——与谢亚龙、南勇、杨一民、李冬生看守所对话录

在社会瞩目的中国足球打假反赌案件审理前夕,记者专程前往沈阳市第一看守所,与被羁押的中国足协原专职副主席谢亚龙、南勇,原副主席杨一民,中国足协原技术部主任李冬生进行了深入交谈。他们坦承,由于思...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