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德有邻,必不孤 ——“中国网事·感动2011”第四季度网络人物群像扫描

攀枝花日报 2011-11-28 13:25 大字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陈文广

我们的社会其实从来不缺乏感动,缺少的只是发现的眼睛。

从58岁的“最美婆婆”陈贤妹,到“弃考捐髓”的90后学生田强;从路遇危急、用身体挡车护人的刁娜,到拥有近400人的公益性QQ群“昆明之美”……在第四季度的“中国网事·感动2011”人物评选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一种振奋人心的变化。

从中年的底层草根到新生的80、90后,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关于奉献、关于帮扶、关于友善的代际承继;从个体分散的偶发性善举,到多人参与的团体性、有策划的公益行动,我们看到了民间助人行为已经逐渐逾越个体力量的单薄,发展成一种团体性力量,推动助人行为向着常态化的轨道发展。

这种变化让我们高兴,让我们赞许,更让我们充满期待!

底层群体蕴藏巨大道德能量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的工作在一般人眼中普通得近乎卑微,但他们可以奋力抬车,救出压在车底的女孩,可以“拦车救警”,联合逼停肇事车辆。的士哥、农民工,就是他们的名字。

当酒驾司机将交警拖行2公里命悬一线时,三位素不相识的的哥挺身而出,将肇事车团团围住,智勇逼停,及时挽救了交警的生命并使肇事者被绳之以法。正当交警们想感谢这些无名英雄时,他们却悄然消失在夜幕中。三位“逼停哥”的义举让人坚信:扶危济困、救人危难仍是社会主流,善念与真情依旧蕴藏众人心中。

同样,来自江西余干县三塘乡的20多个农民工只是南昌市区众多建设者中的一群,但当他们奋力抬起汽车,将压在车下的21岁女孩巩梦露救出时,他们就成为这个群体最光辉的形象缩影。正是他们生命危急关头的救援,受伤女孩得到及时救治,保全了生命。我们由此看到,这些长期被视为“社会底层的人们”,所蕴藏着的巨大道德力量。

新生一代震撼人心的道德传承

善举并没有在这个物质纷繁的新时代止步,而是被社会的新生力量继承了下来。在年青一代中,有“弃考捐髓”的90后学生田强,有用身体阻挡疾驰车辆护人的女孩刁娜,还有累计献血量超过身体总血量的周晓娟,这些80、90后们,正身体力行,甚至用血与肉注解着这年青一代的社会担当。

面对“要么为考试放弃病人,要么为挽救生命放弃考试”的选择,湖北孝感学院学生田强毅然决定“弃考捐髓”。他化名“杨力伟”低调赴京,先后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了江苏太仓12岁白血病患者徐任东的生命,并将所获营养补助费悉数捐赠。田强的事迹,感动并激励了更多人加入中华骨髓库志愿者行列,他用行动诠释一名90后青年学子的责任和担当。

路遇车祸重伤者,她挡车救人。右腿被车撞伤,她说“伤一条腿换一条命,值得”。她就是“山东龙口最美女孩”刁娜。手术在她美丽的右腿上留下了7处疤痕,最长的疤痕缝了10针,她却笑着说:“以后裙子是不敢穿了,就穿裤子吧。”在同一所医院里,她与伤者情同姐妹;肇事者母亲病床前日日陪护,她因此原谅了肇事者。感动了别人,也温暖了自己。

周晓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特殊的“救火队员”。11年来,她有求必应,累计献出自己RH阴性的“熊猫血”超过4000毫升,尽管她的体重只有约50公斤,尽管累计献血超过她现在身体里流淌的血液。她还创建了“熊猫之家”QQ群,为稀有血型献血者搭建了一个互帮互助的平台。虽然只是一个小职员,这个不起眼的“80后”姑娘,血液里流淌着纯真的善与美,被网友称为最美“熊猫姑娘”。

草根团体带动的雪球效应

个体的善举,也许有一定偶然性与随机性,但是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一种由草根发起的、渐成组织与体系的民间团体慈善力量正在成长。昆明网络QQ群公益团队“昆明之美”,10名大学生收废品卖钱资助西藏学童……草根慈善正用团体的力量,迸发出越来越强大的号召力。

“昆明之美”是一支拥有近400人的网络QQ群公益团队,汇集了一群乐意为社会奉献爱心的民间力量,成员中年龄最大的67岁,最小的还不到3岁。他们通过网络论坛发帖、QQ群等形式,先后自发组织了“云南大旱、昆明喊渴,网友在行动”活动;我送乡亲一吨水紧急行动;为昆明沿街流浪乞讨老人、孩子送关爱特别行动……这种通过网络汇聚的团体公益力量,成为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有益探索。

扬州大学文汇路校区有一群“麻袋哥”,他们是该校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1001班大二男生,每到周末就会背着大大的麻袋,从各宿舍收集废旧报纸、过期书籍和饮料瓶,然后把卖废品所得全部用于捐助藏族学童。在这批“麻袋哥”的影响下,该校各年级学生已经建立义卖、募捐、志愿行动等各种品牌活动。“麻袋哥”已经成为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奉献爱心的一面旗帜。

除了QQ群团体、学生自发组织的团体,我们的社会中一直还存在着一个更宏观意义上的群体——志愿者。他们也许并不隶属于任何一个组织,却宁愿放弃个人利益,竭力回报社会。北京女孩王晰昧辞掉深圳的百万年薪工作,辗转万里来到新疆海拔最高、生活条件最苦的帕米尔高原义务支教。面对众人的称赞,她说“被人需要是最大的幸福”,这就是志愿者精神。“弃考捐髓”的田强,捐献“熊猫血”的周晓娟,还有那群奋力抬车的农民工们,他们何尝不是默默奉献的当代志愿者呢?

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也许,他们看似无力,但正是他们的臂膀,抬起了车辆、挽起了袖管、传递着关爱;也许,他们默默无闻,但也是他们说出了“总要有人去帮助”“伤一条腿换一条命,值!” 

他们,让我们看见了不为名利的人间大爱,默默无言;也让我们明白了熠熠生辉的道德标杆,不断求索。

他们,是我们社会的真善美,他们,是我们可敬可爱的“草根”!

(新华社北京11月27日电)

新闻推荐

攀煤花山矿多举措冲刺安全生产1000天目标

本报讯(蒋能勇报道)近日,川煤集团攀煤花山矿以加强思想教育、安全管理、隐患排查为抓手,动员全体干部职工,奋力冲刺并超越安全生产1000天的奋斗目标。该矿通过职工安全大课、班前会,着力强化职工安全思...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