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老年人跌倒干预需要技术更需要底气

兰州日报 2011-09-22 02:29 大字

近日,卫生部发布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对老年人跌倒的多种情形所应采取的急救措施,进行了细致的说明。据了解,这份指南是卫生部出台的一系列伤害干预技术指南中的一种。它的公布和广泛传播,有助于社会各界在遇到老年人跌倒时能采取适当的救助策略,因而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但在当下语境中,这份指南的发布又有一种特殊意味。就在前不久,武汉一位88岁的老人跌倒在家附近,因没有人上前扶助,老人在卧地一个多小时后因鼻血窒息而死亡。不用说,这种惨痛的事例自然引发了社会的议论。在类似的情况发生时,路人因缺乏必要的救助知识而束手无策,当然是袖手旁观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背景,是人们普遍担心救助老人会惹上不必要的麻烦。卫生部的指南虽然能够让人们掌握更多的急救知识,却难以打消人们的顾虑。因而,不得不说,这份指南颇有“生不逢时”的味道。

在网络上,也有一份跌倒老人干预的“指南”,技术性也很强。其几个要点是,拍照片或视频作为脱责的证据,尽快拨打急救电话请专业人士帮忙,在救助之前请周围的人为自己作证,重点是,在老人家属或急救人员赶来之后“不要显得太热心”,免得自己成为肇事嫌疑人。如果把这份民间指南和卫生部的指南作一个对比,就会发现民间指南的主要作用是为自己壮胆,主要目的是避免潜在的风险。而提供这份指南的人最后的说明是:遇到老人跌倒还是要扶,因为自己也会老、也会跌倒。

老年人跌倒无人帮扶,并不见得是社会道德水平滑坡所致,而是客观上存在惹祸上身的道德困境。这一困境的出现,与南京彭宇案有着因果关系。一位法学家曾经说,南京鼓楼法院对彭宇案的一审判决是“墓碑式判决”,因为它葬送了正义。更令世人齿冷的是,尽管彭宇案引发了激烈的批评,类似的判决却照样出现。

司法机关的此类判决虽然可能安抚受伤者及其家属,却无形中在社会上挖出了一道鸿沟,沟的这边是跌倒待救的老年人,沟的那边是爱莫能助的旁观者。如何填补这道鸿沟,如何才能让救助行为获得底气,如何让社会公德的腰杆子硬起来,依靠“行车记录仪”等工具恐怕是没用的,而是需要另一份带有普遍约束力的司法“指南”。

谬误的司法判决的确可能打击公众行善的热情,但人们天性中的古道热肠却不会就此消失。只是,助人为乐的义举和扶危济困的良知太需要唤醒,太需要道义和法律的支持。

新闻推荐

全国将建铁路票贩子黑名单 彻底封堵倒票渠道

9月21日,铁道部公安局透露,为防范不法分子套购车票高价倒卖坑害旅客,铁道部公安局作出部署,自即日起在全国铁路公安机关集中开展打击倒票“蓝盾”专项行动,对票贩子集中围剿,并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