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想你的时候 □张金刚
我和我的她,由一次“七一”文艺汇演,相识在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我们读初三的两所学校虽相隔不过十几里,但由于严格的“纪律”、崎岖的山路,致使我们只有怀念,难得相见,于是那一张张青涩的小纸条就成了我们沟通的唯一渠道。为了不让传纸条的同学“偷窥”,我是里三层、外三层包了,用浆糊粘好后,再偷偷摸摸地递给同学,传给她,生怕别人看见。如若遇上早早放学,那便是我的节日。我定会骑上自行车,翻山越岭赶到她的学校。透过她宿舍的后窗户,向里面吹口琴招呼她出来。一来二去,只要一听到口琴声,整个宿舍就翻了天。
那年中考后,她上了师范,我读了高中。她在外地,我在县城,相隔数百里。一封封写满相思的书信,便通过邮车、邮递员,串起了两地的心、难舍的情。透过融进感情的字里行间,了解了彼此的学习生活、烦恼苦闷,一起祝贺学业有成,一起排遣孤独落寞。有时还会在信封里夹上一张刚照的相片,或者一枚刚摘的树叶。她说,信中读到我的影子,嗅到我的气息;我说,信中读到了她的成熟,发现了她的眼泪。那段时间,学校的传达室就是我们的相思驿站,一直延续到走上工作岗位。
她分配到一所乡中学教书,我则晚两年分配到县高中教书。庆幸的是学校传达室都装了电话,可以互通信息。她那边老师少,打电话方便些,我这里却要排队。你在前面通电话,后面等着一堆人,想要说点暧昧的话根本不可能。因此,我们约好咳嗽两声就代表“想你”,咳嗽三声就代表“我爱你”。那天,她心情高兴,我咳嗽两声,她咳嗽三声,咳嗽个不停。后面等电话的不耐烦了,我只好回头抱歉地说:“对不起,我今天感冒了!”第二天清早,她便来学校看我,带着感冒药。后来电话方便了,电话卡、磁卡攒了一大摞,再也没有了“感冒”的尴尬。
1991年,我们结束了马拉松式的恋爱,组成了家庭。随后,她调到县城,我调进机关,都配了手机,且几年间换了好几部。这样躲在无人角落里,想聊多少时间就聊多长时间,只是每月的手机费都要透支。中午吃什么饭,回家买什么东西,这些家长里短,只一个电话即可搞定。工作关系,我经常下乡出差。我走到哪里,她的电话便跟到哪里。但这不是跟踪,而是照顾。注意安全、天凉加件衣服、出门带好雨具、少喝酒多休息、感冒记着吃药……有手机在身边,便如她在身边,倍感温馨和温暖。
2003年,家里添了电脑,装了宽带。从此,除去手机,我们又多了一条便捷的交流途径。每次出差到外地,我都会抽时间找网吧(后来用笔记本),通过QQ视频与她面对面聊聊异地的城市、景点,聊聊家里的闲事、花草。有时,我会告诉她头发乱了、嘴角还有一小片菜叶;有时,她也会告诉我,脸上又长小痘痘啦、眼圈发黑没睡好吧;有时,我家那位小公主也会在摄像头前上蹿下跳,抢着插话。心里那个美呀!虽远隔千里,就如在家里。
结婚纪念日那天,她翻箱倒柜地找出了我写给她的一堆小纸条、书信,我也找出了那把依旧锃亮的口琴、两部换下来的旧手机,不约而同在床上摊开了几十张花花绿绿的电话卡。回忆过往,我们相识在“七一”,又沐浴着党的光辉,相恋、相知、相守在新生活的灿烂阳光下,不由感慨万千。接下来,我俩忙活了几个小时,用数码相机把这些历史的见证都拍下来,再配上结婚照、女儿成长照、全家福,制作了一部精美的电子相册,背景音乐就是那首饱含深情的歌曲《当我想你的时候》。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华盛顿7月6日电(记者王丰丰杜静)美国白宫发言人杰伊·卡尼6日证实,美国安全部门在近期获得有关有恐怖分子正在考虑利用植入人体的爆炸物袭击民航客机的情报后,已向航空运营商及外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