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贾龙梅《幼学琼林译注》序

兰州日报 2011-06-28 03:09 大字

我最早接触到《幼学琼林》,大约是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时由小学四年级升五年级,记得是五年级的下学期,班上一位作文成绩极好的同学带来一本书,书名好像叫《幼学故事琼林》,我翻阅了一下,顿时恍然大悟,原来他作文中使用的那些精彩的句子,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等,都出自这本书中。于是,我对这本书也便爱不释手,并征得同学同意,晚上借回家去,就着豆油灯,用母亲糊窗户的白纸,将自己感兴趣的一些句子摘抄下来。这样的抄写,大约继续了三个夜晚,后来还订成了薄薄的一本。自是每天放学的路上,都从书包里取出来读上一遍,后来也渐渐能背诵和应用了。到了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的作文便常常被老师当做范文拿到班上来读;进入初中后,更常为县报写些通讯、散文、小小说之类,居然也都能登出。当时的我,别提有多高兴了。

光阴荏苒,匆匆五十余年过去。我由一个乡间学童,先是在县城读完高中,后又负笈南游沪杭,最后竟辗转来到了陇上的一所高等学府,做起“人之患”来了。世事沧桑,当年摘抄的《幼学琼林》的本子早已不知去向。而正当我为此惋惜的时候,适有贾君龙梅来访,并带来了她新近所补注的一本《幼学琼林》,求为作序。这真是令我喜出望外。重温此书,仿佛有如见故人之感,不但儿时的许多记忆被勾起,而且对此书的认识也远较先前更全面、更深刻了。

由今观之,《幼学琼林》之所以成为一本长期流传且又能施惠于人的启蒙读物,不外有两方面的因素:

一是它的内容特点。该书所涉及的领域,既有天文地理、职官朝制,又有家庭亲属、师友宾朋;既有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又有衣食住行、风俗礼仪;既有器物技艺、鸟兽花木,又有人事科第、释道鬼神。可以说,举凡自然界和人世间的所有事物,几乎都被纳入书中。而且分门别类,古往今来,有条不紊地被叙列出来。这对于年轻的学子来说,无论是知识增长的渴望,还是古代文化传承的需要,抑或文章写作的借鉴,无疑都是一本极为理想的工具书。

二是它的形式特点。该书的编排,打破了传统韵书纯以三言、四言或五言、七言成句的限制,全是根据内容的需要,不拘字数多少,唯求偶句成对,且亦并不强求押韵。这种灵活的形式,既增大了全书的包容量,同时又形成了一种错落有致、婉转深湛的美学特色。这也是受到人们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作为一本成书于封建时代的蒙学读物,其中也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烙印,如所谓“三从”、“四德”、“龙钟”、“麟角”之类便是。这在今天的青年学子来说应是不难识别的,相信他们也会正确地对待。

目前,新出的《幼学琼林》多是明代程登吉原编(或曰明代邱浚所编)、清代邹圣脉增补并作注的本子。这是传世最佳的一种,龙梅君所选用的底本也是这一种。但原注有些地方却未免过于简略,且未有注音,单靠原注往往很难明了其中的意蕴。有鉴于此,龙梅君费时一年,查阅了大量资料,为原注作了增补,并新加了注音与译文,篇幅两倍于原书。相信今天的年轻学子读起这本书来,一定要比我当年容易多了,而其收获则会较我更为丰厚。

是为序。

新闻推荐

风雨沧桑享堂峡

□王曦光唐蕃古道上的位于兰州红古区与青海民和县交界处,汹涌的大通河(浩门水)穿峡而过,涛声震耳欲聋,浪花冲溅起团团迷雾,宛若莹洁的雪花在闪亮飞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