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充满娱乐悬念的故宫盗宝案 □张敬伟

攀枝花日报 2011-05-13 19:33 大字

北京故宫被盗,有网友在微博上爆料称,8日晚至9日凌晨之间,故宫博物院被“凿墙盗宝”。依据此前媒体报道,故宫的安全防卫如今形成了人防、技防、物防和犬防的四道防线,但此次看来未能阻止偷窃事件发生。警方对此案已展开调查。(《京华时报》5月11日)

看了这篇新闻,给人的感觉是:不仅这盗宝贼的胆忒大了,而且故宫的安保措施太“奥特”了。据称,被盗文物虽说没有故宫馆藏,只是香港私人展物,但失窃价值也高达数千万元。更困扰人的是,虽说警方已经用录像锁定了“嫌疑男”,但嫌犯如何穿越故宫安保的四道防线,到底是网络上风传的“凿墙盗宝”还是闭馆前藏匿半夜施盗,到目前为止都是一头雾水。

从媒体报道可以看出,故宫曾经有过5起盗宝案,但都被破获。不过,上世纪中晚叶的盗贼们只是缺乏技术含量的小贼,被抓获一点都不令人奇怪。而今,四道防线都防不住江洋大盗,不免让人心生联想。

其实,博物馆失窃案,本身就充满传奇色彩。否则,它也不会成为全球各地不老的影视题材。《偷天陷阱》、《盗走达芬奇》等大片,无不与此相关。而且,全球各地博物馆和艺术馆被盗事件也经常发生。美国作家爱德华·多尔尼克曾写过《是名画总会被偷的》一书,书中指出,这些“失窃的杰作可以组建一座博物馆,堪与世界上任何一家最伟大的博物馆相匹敌”。而且,很多偷窃手法很低级但很有效,譬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就是在卢浮宫关门后,由一个偷偷藏起来的工作人员放在衣服里偷走的。

既然世界著名的博物馆和艺术馆都躲不过被盗的宿命,故宫失窃似乎也有某种“合理”性。不过,这种“合理”不是偷盗有理,而是应该理性应对这起偷盗事件。 

(据5月12日《中国青年报》)

新闻推荐

司机贪小利销赃被拘

本报讯(曾艳特约通讯员甘冰)近日,东区公安分局依法对掩饰非法所得的犯罪嫌疑人唐某予以刑事拘留。据办案民警介绍,4月12日17:40许,弄弄坪派出所民警巡逻至弄清线凉风坳隧道附近时,发现一辆微型车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