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教师常年义务授课 上千志愿者响应
年复一年,外来打工者心存改变命运的梦想辛苦劳作着,当生活稍有稳定,他们就会把乡下的子女接到城里读书,在孩子身上延续着他们的梦。但城乡教育水平差距让孩子们一时无所适从,在农村读五年级的学生答城里学校三年级的试卷勉强得30多分,根本达不到入学要求。勉强维持生计的父母也无力让孩子到每小时几十元钱的社会辅导班补习功课。孩子们面临着辍学的境地,城市也面临着增加新文盲的压力。
2004年3月,大连海军广场街道创办了全市唯一一个为辖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免费文化辅导的社区学校。7年来,先后有来自全国18个省份的近2000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这里接受了城市文化的熏陶,融入了城市的文明。48岁的35中女教师王秀敏常年义务授课辅导的善举也吸引了上千名中外支教志愿者响应。
为了不让一个打工子女失学,一场爱心接力正在上演……
一个都不能少
23日下午一点半,海军广场街道春和社区三楼的多功能室里传来了英语儿歌声,25名来自安徽、河南等省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社区教师王秀敏的带领下,认真地念着“ABC”。
看着热闹的课堂和孩子们的笑脸,王秀敏坦言,这一幕她7年前想都不敢想。
2001年,大连市创建学习型城市,需要一批富有经验的在职教师到社区从事教育工作。得知这一消息,有着15年教学经验的35中教师王秀敏主动提出了申请。然而,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岗位,面对一没经验、二没教材的社区教育,王秀敏最初感到无从下手。用她自己的话说,“当时特别苦闷,好像没有用武之地了,有些使不上劲”。
经过一番认真调查,她发现当时辖区有外来人口近一万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600多名,很多孩子由于原籍没有开设英语或开设较晚,无法适应大连学校的教学,辍学在家。
“一方面父母担心孩子的安全;另一方面,孩子们流浪在街头也是一种不安定因素。”王秀敏告诉记者,2004年3月,街道开设了大连首个外来务工子女社区学校,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免费补习英语。按照社区学校与辖区六所中小学签订的协议,凡经社区学校辅导过的孩子,学校都要优先录取,如果学生入学后学习跟不上,社区学校要继续跟踪辅导。
王秀敏说,“当时没想太多,就是抱着一个目标——凡在辖区的孩子,一个都不能辍学。”正是抱定了这种“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社区学校开办7年至今,先后接收辅导了来自全国18个省份的近2000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的孩子在这里学习一段时间后,学习成绩从班里的倒数第一变成了全班第一。
“让孩子们看到尊严和平等”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秀敏提到了一个陕西女孩,因为父母卖鱼虾,女孩身上总散发着浓重的腥气,同学们都不愿意与她接触。这种刻意保持的距离深深地刺伤了她的自尊,女孩执意要回农村老家。王秀敏至今还记得女孩在给家乡老师的信中写的一句话,“这是他们的世界,不是我的”。
“对许多外来务工人员来说,每天看着孩子在城里的学校读书,心里就会感到莫大的幸福。”王秀敏说,但他们想不到的是,城市生活却为孩子增加了无形的压力与烦恼。“在城乡之间,心理上的、生活习惯上的、个人卫生和社会认知上的门槛都等着他们一个个迈过。”
对此,一系列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素质教育被纳入了社区学校的正式教学内容:“消防夏令营”使孩子们懂得了防灾知识,“小鬼当家比赛”教会孩子买菜、做饭,“社区是我家”让他们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社区,知道社区的所有设施也是为他们服务的。
王秀敏告诉记者,她曾领着一个叫陈浩的孩子放学后一起去他爸爸的摊位修鞋,就是为了让孩子看见许多来修鞋的人都对爸爸很客气。王秀敏回忆说,“孩子告诉我,他第一次从心里觉得修鞋并不丢人。”
记者了解到,去年五一前夕,街道领导特地带上外来打工子女去慰问建筑工人,孩子们在大楼沙盘前和爸爸一起照相,并把照片寄回家乡,告诉家里人,城里的房子都是爸爸盖的;六一儿童节,社区学校组织孩子教大连孩子说方言,从此不再觉得大连孩子学他们说话就是在取笑他们,也不再觉得在城里人面前说话是一件很难为情的事。
“孩子们都很单纯,他们也懂得感恩。”王秀敏告诉记者,现在社区学校的孩子们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人越来越多,看望孤老户、关爱孤儿、清除野广告,渐渐地不再把自己当作外来户。
上千志愿者爱心接力
记者了解到,社区学校最早的一批教师除了王秀敏之外,还有三五个辖区的退休老教师,开设的课程有数学、语文和英语。很快,来自大连各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加入进来。现在,大连大学在这里建立了学生实践基地,大连大学未来教师协会、志愿者协会的会员们在这里建立了活动基地。每个周六、周日和节假日、寒暑假,都会有不下20名的大学生“老师”往返2个多小时的车程到学校,和孩子们形成一对一的辅导。
“18日社区学校开学的时候,东方实验高中的学生们还带来了学习用具,与孩子们结成了帮扶对子。”王秀敏告诉记者,除了学生“老师”,外国友人也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在大连工作的澳大利亚人艾伦定期从开发区打车到学校担任外教,免费给孩子们教口语,至今已有两年多时间。
学校办学分文不取,可上门请缨任教的人却络绎不绝。即将离开社区学校时,记者遇到了市民杨女士,她是来报名的。“我虽然不是正式教师,但知识水平应该可以胜任小学阶段的教育,希望我能为孩子们做点什么。”
在社区学校里,有一本教学资料档案。在授课人一栏里,登记着1000多个不同的姓名。尽管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却都曾站在同一个讲台上;尽管不断有人离开学校,但社区学校没有空过一堂课。王秀敏说,“大连热心市民用这座城市的无疆大爱,圆了2000余个外乡孩子的梦。”
□原载《半岛晨报》
新闻推荐
心多狠决定能赚多少钱。——安徽省阜阳市几名曾经的“香主”(带着残疾儿童乞讨的人)向记者敞开心扉,介绍了这一行当的诸多内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