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新思路描绘发展蓝图新举措助力跨越发展解读《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兰州日报 2011-01-19 04:15 大字

“十二五”总体目标

GDP预期年均增长12%以上

2015年全省经济总量力争突破75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预期达到27400元

预计到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830无各23100元,年均增长12%,5年减少贫困人口200万人

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五年下降15%  。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13.3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内。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7.1%。

未来五年,四川省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招生人数比例大体相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8年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到2015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15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达到2.2亿美元。

战略定位和空间布局

构建“六大片区”优化开发格局

《纲要》指出,在未来五年,四川省将抢抓并用好战略机遇,突出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同时,着力实施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以加强薄弱环节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战略;以节水和治沙为重点的生态安全战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战略;以优势资源开发转化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战略。

在优化空间布局方面,要全面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兰白核心经济区建设,发挥“中心带动”辐射作用;推进酒嘉、张掖、金武、平庆、天水经济区发展,实现“两翼齐飞”;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支持甘南、临夏、定西、陇南“两州两市”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和集中连片扶贫攻坚,支持张掖、武威等河西绿色经济区和金昌、白银等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区建设,促进各具特色的区域“组团发展”和全省发展的“整体推进”。实施国家和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六大片区”(即以兰州-白银、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武威、天水-成徽(成县、徽县)、平凉-庆阳为主体的工业化城市化战略格局,建立以“一带三区”(即以沿黄农业产业带、河西农产品主产区、陇东农产品主产区、中部重点旱作农业区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和“三屏四区”(即构建以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为重点的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以“两江一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为重点的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以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保护区为重点的内陆河生态安全屏障,加快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区、石羊河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北山荒漠自然保护区建设)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按照《纲要》,四川省将从11个方面,夯实发展基础,拓宽发展渠道——

A区域发展

中心带动 两翼齐飞

中部:加快兰白核心经济区发展,将之打造成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支撑区域、我国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西部地区科技研发创新基地、西北交通枢纽及物流中心和引领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区。 西部:建设酒嘉经济区、张掖经济区、金武经济区,把河西地区建设成新能源和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东部:建设天水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平庆能源化工基地,推进陇东南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同时,实施区域功能组团和联动发展,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

B工业强省

科技引领  壮大规模

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生物制造、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利用高科技和先进技术改造提升石油化工、冶金有色、建材等传统产业。振兴石化通用设备制造、机械电工电器设备制造、汽车及专用设备等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力争在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达到360亿元以上。

C现代农业

完善基础  助农增收

三大工程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集中实施“四个一千万工程”(千万亩马铃薯脱毒种薯、千万亩全膜双垄沟玉米、千万亩高效节水农业、千万亩优质林果)、建设四大特色农产品产区(河西及沿黄产区、中部和陇东产区、天水和陇南产区、甘南高原畜产品加工基地)、农业服务和科技创新体系。“六大行动”助农增收。主要是特色优势产业提升、草食畜牧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扶贫开发水平提高、强农惠农保障等六大行动。集中连片扶贫开发,五年减少贫困人口200万。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施好兰州、金昌、嘉峪关三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推进新农村建设。

D现代服务业

培育品牌  繁荣市场

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到“十二五”末,力争使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到2015年,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9000万人次。着力培育兰州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拓展金融服务业。加强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发展互联网、物联网。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支持法律、会计、设计、广告等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创意经济、商务会展等新兴高端服务业。

E基础设施

优化路网  统筹城乡

建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完成“十二五”铁路网建设方面,强化骨干运输渠道,建成兰州至重庆铁路、兰新铁路第二线等;完善区域路网结构,建成西安至平凉铁路等;加快枢纽改扩建,建成兰州集装箱中心站等,到2015年,全省铁路营运里程达到6000公里以上,力争实现铁路覆盖14个市州;在公路网建设方面,建设青兰国家高速雷家角至西峰、兰州南绕城等国家高速公路网,以及兰郎地方高速临夏至合作、金昌至武威等地方高速公路网,到2015年,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600公里,所有乡镇通沥青(水泥)路;初步形成干支结合、能力充分的航空运输网络;14个市州通天然气,力争供应能力比2010年翻一番。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争取到“十二五”末,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2平方米,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到32%,城市用水普及率达到92%。

F环境保护 

资源节约  持续发展

建设兰州白银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循环经济基地,金昌有色金属新材料循环经济基地,天水装备制造循环经济基地,甘南、临夏、陇南生态循环经济基地等七大循环经济基地,培育16条产业链。“三屏四区”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积极推进重大环境保护项目建设,到2015年,力争使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进高耗水行业技术改造,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G人力资源

教育优先 人才强省

鼓励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交流和推广应用。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施领军人才、“科教兴省”人才、工业强省战略人才、新农村建设人才、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等“十二大人才工程”,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H改善民生

促进就业  完善社保

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千方百计增加人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居民居住水平,到2015年,使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2平方米。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做好人口工作,保障妇女儿童和残疾人权益,构建和谐社会。

I文化建设

特色文化  倡导文明

以建设文化大省为目标,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培育发展文化产业,发挥敦煌文化、丝路文化、地域民族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突出文化积累,加强文化保护。以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庆阳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和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为主体,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深入挖掘“读者”、“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知名品牌的商业价值,推进甘肃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甘肃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和谐氛围。

J社会管理

创新体制  依法治省

加强公共安全建设,到2015年,力争使全省亿元地区生产总值死亡率下降36%以上,工矿商贸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15%以上,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27%,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10%以上。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K改革开放

深化改革  西扩东联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和战略重组,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抓住全球和东部地区产业调整的机遇,实施向西扩大开放,向东承接合作,打造面向中亚西亚对外开放的战略平台。

【关键词】

十大战略工程

□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工程

建成甘肃高速公路网,市市通高速,县县通二级以上公路。高速铁路贯穿全境,铁路网覆盖全省14个市州。加快中川机场等改扩建和支线机场建设,支线机场覆盖所有市州。打造面向中亚、西亚合作交流的战略平台。

□生态安全建设工程

构建以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两江一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保护区三大生态安全屏障,加快敦煌文化遗产保护区等生态建设工程等。

□陇东国家大型能源基地建设工程

建设陇东亿吨级国家大型煤炭和煤电化基地。力争“十二五”煤炭生产能力达到5000万吨以上,形成1200万千瓦火电装机、800万吨炼油、100万吨以上煤化工生产能力。

□兰州国家战略性石化基地建设工程

新增原油加工能力2000万吨,扩建兰州石化现有乙烯装置达到100万吨,新增乙烯生产能力100万吨。

□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建设工程

建设以酒泉为重点的河西风能、太阳能基地,全省风电装机规模达到1700万千瓦以上,太阳能装机100万千瓦以上。配套建设大型火电及超高压直流电网送出工程。

□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建设工程

十种有色金属生产能力达到600万吨。形成80万吨铝加工材、50万吨镍铜合金和300万吨不锈钢深加工能力。

□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工程

重点发展石油钻采炼化、机床、电子、电器、新能源、矿冶等装备制造业,扩大汽车生产规模和零部件配套产业,打造兰州、天水、酒嘉、金昌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若干个百亿元以上装备制造产业园。

□新医药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实施陇药产业化工程,加快建设国家级中药种植、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区、重离子束治疗肿瘤大型装置产业化项目。建设兰州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加工基地建设工程

加快大型水利和农田基本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四个一千万亩工程”和农民增收“六大行动”,粮食总产力争达到1000万吨。推进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发展。

□特色文化旅游基地建设工程

加强文化遗产、文物保护、文化园区和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321”精品旅游线路,将旅游业培育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十大惠民工程

□就业促进工程

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十二五”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3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200万人。建设14个市州和重点劳务大县农民工培训基地。

□社会保障工程

巩固提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实现全覆盖;全面推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认真做好农民工和被征地居民社会保障,参保率达到90%以上。建立孤儿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建设城乡居民养老服务和托管设施。

□安居保障工程

加快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新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31.14万户。新增保障性住房19.46万套,实施廉租住房租赁补贴4.3万户。解决国有工矿、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7.38万户。

□教育助学工程

继续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贫困学生发放生活费补助,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8%,巩固率达到92%。建设和改造150所城镇公办幼儿园,每个乡镇改建1所幼儿园(公办幼儿园达到50%)。

□医疗卫生工程

继续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改造建设11所县级医院、8个中心乡镇卫生院、1170个村卫生室,加强妇幼保健设施建设。改扩建13个精神卫生防治机构。

□文化体育工程

继续实施好“西新”工程、20户以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重点加快市州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建设,建设1930个农家书屋,建设150个乡镇和社区全民体育健身中心。新增300套农村数字放映设备。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解决纳入国家规划农村890万人安全饮水。新增70万户农村户用沼气。行政村道路硬化达到80%。加快农村电网和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建设,乡村通电率达到100%。农村危旧房改造力争完成120万户,抓好1.5万户游牧民定居工程。

□整村推进扶贫工程

继续实施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救济扶贫和对口帮扶工程。实施2500个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减少贫困人口200万人。

□便民服务网点建设工程

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一步扩大农家店覆盖面,形成以城镇社区和乡镇点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基层商业网点。积极推进农产品“农超对接”,建设改造一批农资连锁门店和配送中心。

□社会平安工程

建立健全社会及治安群防群治体系,建设乡镇(街道)综治维稳中心,开展乡镇(街道)社会公共场所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试点。强化校园、交通、消防安全。加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记者 任德京  邵其珍  制图 郇 海

新闻推荐

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 审议并原则通过《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草案)》 取消行政强拆补偿不低于市场价

【新华社北京1月19日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草案)》。会议指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