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家徒四壁书

兰州日报 2010-11-30 04:36 大字

王晓渔,文化学者,现供职于同济大学。著有《文化麦当劳》、《知识分子的“内战”》等,有文章被译成日文、英文。

有位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国的朋友问我:“为什么国外常见的轻质纸的口袋书在国内很少见呢?”我告诉他,国内没有这个阅读习惯,你看地铁上有多少人在看书就明白了。说到这里,想起王晓渔在微博上的一个段子:“有次在地铁上看到一美女在读书,觉得她不仅外表美,心灵也很美。仔细一看,读的是一本《故事X》杂志,立即觉得她没了魅力。还有一次在地铁上,邻座在读本雅明,准备搭讪,看看是个男生,作罢。有两次在地铁上看到有人读诗集或哲学书,仔细一看,是熟人。”在一座一两千万人的城市,看到地铁上有人读书,居然是熟人,口袋书没有容身之地,也就见怪不怪了。

王晓渔喜欢“海上书房”里很多“业余人士”的书房,他们对书的爱好,完全是非功利的。至于自己的书房,他倒觉得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因为在大学教书,读书是分内之事,摆脱不了“著书都为稻粱谋”的嫌疑。

作为知名书评人,出版社给王晓渔送书的情况绝对少不了,他的原则是不接受赠书,理由很简单:“这些书本来就没有多少人买,连我们这样的读书人都不买书了,那么这本书岂不是更加卖不掉了?”如果推脱不掉,他就尽可能地不评此书。数年前,我在出版社工作的时候,曾送他一本觉得不错的新书,他虽然表示感谢,但我从来没有看到他在媒体上提过此书。

王晓渔在南方一家报纸开设一个阅读专栏,名字叫做“家徒四壁”。我们不太能分清王晓渔的书房在哪里,这倒不是因为他的每个房间都有书架,书架也几乎都是满的,更主要是因为几乎每个房间都有正式的床或沙发床,这样任何一个房间都可以在书房与卧室之间转换。这当然也与他的作息时间有关,一般情况下,他读书、写作到凌晨4点才睡觉,书房常常顺理成章地成为卧室。

来到上海读书、工作,已经15年,王晓渔多次搬家。购买、分类、上架,过两年再打包运到下一个住处,再分类、上架。疯狂购书带来的烦恼,使他对书的态度有了微妙的变化,开始不断地扔书,尤其是一些当代中国学者的著作,不断被他扔掉,“不会送给朋友,免得毒害别人”。碰到好书,他会多买几本,放在家中,以便随时送给朋友。

王晓渔认为书价可以承受,“我们有时请朋友吃饭,几百上千,觉得还可以,但是买一套文集,一个学者一生的心血,同样是几百上千,我们却会很犹豫。与其说是书价太贵,不如说我们把文化消费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但是,他也承认购书的成本很高,他曾经饶有兴味地计算过,在上海,每购买一本书的书房成本大概在五十至两百元,远远高于书价。所以,当他购买《努力周报》、《现代评论》、《独立评论》、《观察》这些民国期刊的影印本的时候,不是为书价发愁,而是担心没有地方放。与很多台港学者把书房设在办公室不同,大陆学者大都没有这种研究条件,只能“自费”购买书房,把书房设在家中。

网络时代的兴起,给了王晓渔摆脱单纯依赖纸质书的机会。就阅读来说,纸质书依然是他的首选。“那些民国期刊,网上都有电子版,但是一页一页翻过去,这种历史感是电子版无法提供的。”不过,需要检核资料时,电子书就非常便利。如今,他的读书笔记都是以微博的形式存在网上,这样既不会丢失,也容易检索。有人说微博很浮躁,他不赞同这种观点,他甚至会偶尔发些外人看来毫无趣味的读书笔记。在他看来,浮躁的是内心,内心安静了,微博和竹简也就没什么区别。

新闻推荐

“西北联动1号”行动周启动 五大高速交界处严查违法违规

【本报讯】 12月1日,西北五省区各高速公路支队在连霍高速陕、甘交界处,福银高速陕、甘交界处,兰银高速甘、宁交界处,兰海高速甘、青交界处,312国道甘、新交界处,五个主要...

 
相关新闻
 
热门评论家徒四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