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河关于腐败无论我们怎么见怪不怪似乎总有些文字不
■ 李文河
关于腐败,无论我们怎么见怪不怪,似乎总有些文字不断刺激我们几近迟钝的神经。
据报道,广东省检察院公布了全省检察反贪部门2009年度“十大精品案件”,其中包括原英德市教育局长赖来新收受校服供应商、建筑商贿款60余万元,进而引发近百校长自首的腐败窝串案。(燕赵都市网5月11日)
报道说“近百位涉案校长迫于压力纷纷投案自首,追缴大量赃款及非法所得,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效统一。”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如何“统一”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效果到我这儿,我已经少了以往的“咋舌”和“愤慨”,而是一时心生黯然。
因为它以铁的事实“统一”了我曾以为偏颇的认识:在一些地方,“赃官”不是官样文章中习惯说的是“少数”,而是“很普遍”,民间广为流传的“人人不当官,当官都一般”,终于又有了一个“地方样本”,一个蒙尘千年的老话,竟在现代法治社会无奈上演。
这是个令人心悸的“地方样本”,涉案人员之多、涉及面之广、社会影响之大,的确堪称是系统案件的“精品案”。报道没有详细透露“近百校长”的具体案情,但“近百校长”是什么概念?几乎是所有学校的首脑,都因为校服供应商、建筑商的“回扣”成了“见光死”。可以想见,局长赖来新倒下后“多米诺骨牌效应”,在当地教育系统造成怎样的震撼。
这仅仅是“近百校长”或某个系统的悲哀吗?当然不是。因为这“近百校长”可能并不比别的贪官更贪,可能他们的品性并不比别的贪官更差,他们只不过“有幸”或“不幸”同时握有某一方面的权力,曾经在校服订制、建筑承包方面说了算而已。
关于腐败,国外曾有学者列出这样的公式:腐败=垄断权+自行决定权-责任感。腐败程度的大小取决于对公共资源占有量、个人权限和自身道德水平的加减法。也就是说,一个官员占有的垄断资源越多,个人受的权力约束越少,其腐败的程度可能愈甚;另一方面,他对社会、公众和个人的责任感越淡,在腐败的路上也就走得越远。
这就是人生的天平,一端是责任感,让人怵然自惕的“慎独”之德,让我们在任何情况下保持为官为人的底线。一端是垄断权占有和权力约束大小。是廉洁是腐败,腐败的深浅,端看各自的砝码。
对“近百校长”而言,其腐败能达到如此普遍,不过是有关方面给了他们“权力寻租”的最大本钱——垄断权,然后再让他们一人说了算,而似有实无的“责任感”让他们没有悬念地都卖了个好价钱。
这就不单是校长或教育局长的问题。它暴露出的恰是我们普遍存在一种的官场生态,即权力集中而少监督的体制问题。坊间段子说得妙,“一把手是绝对真理,二把手相对真理,三把手服从真理,四把手没有真理”。连“四把手”都没有真理,普通百姓谁又能让“一把手”怵然自惕呢?
因此,从根本上讲,反腐败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加”项的管理,即制度层面的建设。否则,即便拔出萝卜带出泥,揪出“近百校长”,也不过如鲁迅说的“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
(据《燕赵都市报》)
新闻推荐
本报讯(邓明报道)4月份,攀钢钒炼铁厂4号高炉深挖潜力,产能得到进一步释放。截至4月27日,该高炉共生产生铁97842.6吨,较计划增产14683吨,平均日产3623.8吨、高炉利用系数达到2.684,创下该高炉自投产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