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百年前被预言
对于我们来说,陆士谔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如果不是温家宝总理在第七届世博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的一番话。他说:“1910年一位叫陆士谔的青年创作了幻想小说《新中国》,虚构了100年后在上海浦东举办万国博览会的情景。”之后,这一神奇的预言被媒体所关注,敏感的书商也费尽心思找到这本书的全本进行再版,将于近日推出。这本《新中国》到底有多神奇?陆士谔到底是何来历?记者采访了陆士谔嫡孙陆贞雄和陆士谔研究专家、广东五邑大学田若虹教授,他们透露,不仅是关于世博会的预言成真,《新中国》中差不多有20多个预言都已变成现实。而陆士谔,这个一辈子行医的小说家,他的传奇远远不止于此。
《新中国》是他的梦,更是梦想
最早发现这本书中的神奇预言的,可能是电视专题片《百年世博梦》的编导。片中披露:100年前,一位名叫陆士谔的小说家,在自己的幻想作品《新中国》里,梦见了1951年(宣统四十三年)上海浦东举办世界博览会的情形,“把地中掘空,筑成了隧道,安放了铁轨,日夜点着电灯,电车就在里头飞行不绝。”他描绘,“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陆氏梦中关于浦江大铁桥、地铁(电车隧道)、越江隧道等三大工程及方位,竟与现在的南浦大桥、地铁一号线及延安东路越江隧道出奇相仿。幸运找到这份史料的《百年世博梦》编导之一赵菲菲说,当时整个制作团队只剩下一个反应,便是不可思议,“太神了,巧合程度让人惊叹!”
陆士谔的孙子陆贞雄介绍,在《新中国》这部小说中,陆士谔是以“梦”为载体,描绘自己所憧憬的理想社会。除了“万国博览会”,他还“梦”见人民广场(“跑马厅”)建起了上海大剧院(“新上海舞台”);浦东也已开发,“兴旺得与上海差不多了”,“中国国家银行”就设在浦东;租界的治外法权已经收回,昔日趾高气扬的洋人见了中国人彬彬有礼……“充分体现了祖父惊人的超前意识。我经初步梳理,祖父陆士谔的20余种预言已被一一应验。”
然而,更令现在的人们叹服的不是他梦想的精准,而是他做梦的勇气。《欧洲时报》的一个评论写道:“1910年,代表中国的清王朝已病入膏肓,中国五千年的国运处于前所未有的低谷。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中国的知识精英并没有丧失信心———这也许是中华文明能够独步世界并最终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衰落后可以再复兴的原因。”
无独有偶,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等人也在他们的作品里提到了举办“万国博览会”。复旦大学中文系黄霖教授也感叹说,当时的老百姓迫切盼望国家能够强盛起来,这源自于一种强烈的民族情绪。小说结尾,陆云翔被门槛绊了一跤后跌醒,方知梦幻一场。妻子说:“这是你痴心梦想久了,所以,才做这奇梦。”丈夫却答:“休说是梦,到那时,真有这景象,也未可知。”
百年前预言社会主义和宇宙飞船
陆贞雄透露,陆士谔在小说中那些先进的意识、大胆的设想,一部分是受了弟妹的影响。虽然因为家贫,陆士谔没跨出国门一步,但他仍想方设法让两个弟弟出国留学。幼弟陆守坚毕业于美国旧金山大学,回国后曾一度担任少帅张学良的秘书,后又从事中国的交通工程建设工作。大弟陆守经,先后赴日、美留学,获博士学位。在担任淞沪护军使秘书长、沪军都督陈英士(陈其美)的秘书之时,积极开展反袁世凯的斗争。因反对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愤而辞去江苏及上海的审判厅厅长等职,前往清华、燕京、南开等大学任教授。他的妹妹陆灵素是南社杰出女诗人、女才子。她曾与陈独秀、苏曼殊同执教鞭,并常与陈独秀妻子高君曼彻夜长谈,提倡女界革命。
1917年前苏联才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陆士谔提前7年就知道有“社会主义”,这是因为1908年陆灵素主办的《天义报》发表了民鸣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成为《共产党宣言》的最早的中译本之一。看到此书的一是她的同事陈独秀,二是大哥陆士谔。难怪陆士谔在《新中国》中指出:“差不多已行着社会主义了”。
陆士谔在1909年的《新野叟曝言》一书中,指出我国人口激增、资源匮乏的矛盾迫在眉睫,必须采取“禁止早婚、禁止纳妾”,还要实行“计划生育”。这比1957年马寅初发表的《新人口论》要早将近半个世纪。该书还谈到:中国制造了“醒狮号”飞舰,居然能将国人送上月球,还将黄龙旗(当时国旗)插上了月球山顶。奇妙的是“飞舰”的门能自动开关,舰内有“空气箱”,还有利用太阳能的灯光,手按“八卦”“太极阴阳”键,加以“确认”,刹那间载人飞舰就上了天。月球上是没有水和空气,也没有人类和动物。如今,“神州七号”已成功升天。
而在《新中国》中关于上海未来的设想为什么会那么神奇,特别是对于地理位置的精确预言,陆贞雄认为这与陆士谔的职业有关。“他说新上海舞台的位置是派克路转静安寺路,就是现在的南京西路,定得很准。他还预言地铁到徐家汇,但当时徐家汇是个小去处,非常荒僻……这可能和他的职业有关,他作为中医出诊,这些病号来自整个上海或江浙地区,在哪里乘车,哪里人流量多,他都知道。另外他当时开租书铺还送书上门,走街串巷,对路要比一般人熟悉。”
文学史上无地位,鲁迅论其“不称”
陆士谔作品涉及各个类别,有社会小说、历史小说、科幻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黑幕小说、滑稽小说等。一部《血滴子》使得世人多以为雍正之传位和丧命;一本《新上海》已成谴责小说的代表作,199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十大古典社会谴责小说”,《新上海》与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同列其中;以抗击八国联军为题材的小说《冯婉贞》的部分内容被编入《清稗类钞》,后人又将此作为史实编进了历史课本。
不过,除了几部代表作品时有出版外,陆士谔的其他书都难觅踪影,包括《新中国》。据这本书的策划人、永正图书总裁助理张进步介绍,去年10月份的时候,他看到媒体的报道,就有了重版《新中国》的想法。但是陆士谔的家人也没有这本书的原版。上海图书馆却只有半本(本书分上、下部),家属也借不出来,只能影印。后来张进步在北京的一个图书馆找到了这本书的全本,经过很曲折的过程,终于拿到手。还有一些陆士谔的小说,是在报纸或者杂志上连载,没有结集成书。而田若虹等学者在研究他的著作时发现,有些书根本找不到了,只是在他另一本书上的后页有预告,说明即将推出陆士谔的××书。
陆士谔不为大众所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在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一直不高。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没有出现陆士谔的名字,只在第28篇中提及:“《孽海花》亦有他(《碧血幕》、《续孽海花》)人续书,皆不称。”那部《续孽海花》,就是陆士谔的作品。阿英《晚清小说史》虽多处提及陆士谔,品评却一律取贬抑的态度,称其作品“不足观”或是“粗制滥造之讲史”等。研究者欧阳健表示:多数读者、研究者读不到陆士谔的书,心底里又横梗着权威的论断,又怎能让陆士谔“热”起来呢?
写小说上百部,主要是因为“穷”
陆士谔的远见卓识和爱国胸襟与他的家世分不开。陆士谔于1879年1月16日,生于江苏省青浦(今属上海)朱家角蓝坊场长弄堂陆家弄。他的祖先陆逊,是三国时期东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刘备曾被陆逊火烧六百里。这是他非常崇拜的先祖。松江古称“华亭”和“云间”,皆与陆氏家族有关,陆士谔的笔名也叫“云间龙”。
陆家一直是书香门第,多出达官贵人。到陆士谔的祖父时,太平天国的战火把家产大部分都烧掉了,从此家道中落。陆士谔是长子,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为了养家糊口,他14岁就到上海打工。上海人欺生,陆士谔吃尽苦头,17岁又回到了朱家角。他回乡后学习了几年中医,再闯上海滩。一开始,因为没有什么名气,病人来得不多。当时要供弟妹读书,又要养妻儿,经济非常困难。于是他就开了一个租书铺,一边看书,一边尝试着写些短篇、中篇小说。1908年,改良小说社号称每个月要出10本新书,后来两个月才出了1本新书。后来他们广发征文启示,上面写道“我们出版社出书稿费从优”云云。重赏之下,陆士谔积极投稿,《新中国》、《新上海》、《新水浒》等“新”系列都是这个时期“逼出来的”。后来改良小说社两年出了34部书,大部分是陆士谔的作品,大概有16部小说。后来田若虹教授考证出,活到66岁的陆士谔,一生写了小说上百部,医学专著40多部。他成为名医之后,小说写得少了,买了许多地。
小说全才,有狗血畅销书也有经典
陆士谔到底是不是像很多学者所说的“被低估”呢?作为唯一写过陆士谔研究专著的权威人士,田若虹教授认为,从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来说,陆士谔作品和同时期《儒林外史》这样的经典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但像《红楼梦》和《儒林外史》,都是经过作者反复润色加工,凝结了数十年心血。而近代小说家几天就一部作品,有时还同时写几部,根本没有太多时间修改。但是在大量应时之作中,陆士谔的作品还是具有非常鲜明的个人印记。他的作品,题材异常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官场、医界、历史、武侠、黑幕,可以说那个时期没有这样的全才型小说家。过去人们偏重对他某一部分作品的认识,没有完整的考察。
另外,他的小说叙事视角很特别,作者的参与性特点很明显。他常常会用自己的名字或者笔名、别号在小说中参与情节。比如在《新中国》里,主人公就是他和他的女友(实际上是夫人)。他又是叙述者,又是参与者。“古人用自己的字号参与到作品中,其他也不乏见,但他特别突出,大概有百分之六十到七十。”他还借鉴了很多西方的表现手法,在语言、叙事等方面,都善于运用新手法,区别于很多其他作家。
田教授认为,陆士谔最有价值的应该是社会小说。她认为,陆士谔的社会小说,是人们了解近代文化、历史、经济的一个窗口,因为他太广阔了、太丰富了,社会的形形色色应有尽有。对于研究者来说,也具有文献价值。“现在反观他的作品,一个近代小说家,通过他的小说来真实、深刻地反映社会,即使政治上、认识上有局限。他以《新中国》这样的作品,唤起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对美好的追求。”
链接
《新中国》预言和现实对比摘录
原文:《新中国》初版于1910年,又名《立宪四十年后之中国》。
现状:《新中国》发表于1910年,我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于1954年,时间上大致吻合。
原文:我问:“京沪也通了火车么?”女士道:“通了早已多时了。自从洋债还清后,沪宁铁路归了官商合办。于是就把此路接通了京汉,成为京沪铁路。”
现状:京沪铁路是中国一条从北京通往上海的铁路,于1968年建成。京沪铁路连接了中国最大的两座城市,沿途大都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带,因此成为中国目前最繁忙的铁路干线之一,目前正在建设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以缓解运输压力。
原文:炼钢厂炼出的钢,比英、德名厂所出的,还要坚硬耐用。
现状: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已占据全球近40%的钢铁产量。从1996年首次跃居世界第一位以后,中国钢产量连年增长,并一直保持钢产量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
原文:从前是西人的跑马厅,现在已变成戏馆了。
现状:上海大剧院位于市中心人民广场,成为上海又一个标志性建筑,使人民广场成为上海名副其实的政治文化中心。
原文:开办万国博览会,为了上海没处可以建筑会场,特在浦东辟地造屋。
现状:2010年在上海举行,也是历来首次由中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
原文:此刻,全世界无论哪一国,所用各东西,几乎没一样不是中国货。丝茶、瓷器、绣货、漆器各品,本是吾国土产,更不必说了。
现状: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在很多国家的市场上,能看见各种商品,打着MadeinChina的标签。
原文:照“总督”两个字解说起来,那西藏必定是改了省了,但不知几时改的省?
现状:西藏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个民族自治区之一,成立于1965年9月1日。
原文:一瞬间,早到了黄浦滩。长虹般的铁桥,横卧波心。车子走到桥中,我便向浦里一瞧,昨日泊着的十多只兵船,都不知开向那里去了。一时渡过了桥,只见洋房鳞次栉比,马路八达四通,往来车马,像穿梭一般——那里是浦东!四十年前的南京路,也不过这样繁盛。
现状:浦东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如今,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要素如陆家嘴金融城、外高桥港区、洋山深水港和浦东空港都聚集于此。
□据《南方日报》陈祥蕉/文
新闻推荐
曾颖眼中的世界http//blog.sina.com.cn/sichuanzengying一个关于武汉市各大医院儿科“好医生坏医生”的帖子,从2008年底一直活跃至今。该帖累计已有数十万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