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二月二 春龙节风俗小记

兰州日报 2010-03-17 06:28 大字

民谚说:“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人们认为,万物复苏始于蛰伏一冬的龙等百虫的苏醒时候。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二十四节气惊蛰,这天龙要被雷声唤醒,这就是主管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人们将这天定为春龙节。

春龙节又叫龙头节、领龙节、青龙节、龙庆节等。俗称“龙抬头日”、“二月二”。“领龙节”是因春龙节“引龙回”风俗得名。

得名与龙

二月二春龙节最早的记载是许慎的《说文解字》。书中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农历二月二左右,正值惊蛰、春分节气,惊蛰龙抬头,春分龙登天。

关于春龙节的来历传说有几种。一种是对龙的一次胜利斗争。一种是与武则天相关。

传说陕西关中地区久旱不雨,东海小龙受玉皇大帝之命前去行雨。然而,他由于贪玩忘记了自己布雨的任务。这时,临潼骊山东的马额塬上有一个勇敢青年小伙子叫水生,决心为民找水。一天遇到一位老者告诉他,关中大旱,玉帝曾派东海龙王的孙子前来播雨,小龙在关中的龙河里贪玩,把播雨大事给忘了。水生讨教办法,老者告诉他必须用降龙木把龙河水搅浑,小龙才会抬头把它制服。水生不畏艰险,寻找生长在山崖处的降龙木。终于从悬崖上采来降龙木。于是,他用降龙木将东海小龙从河中赶了出来,并在与小龙搏斗时,吃了土地老爷给的鲜桃,力气倍增,制服了小龙,小龙按时行云布雨,解救了当地的干旱。东海小龙被迫降雨的这天是二月初二,之后人们便称之为“龙抬头”日。

另一个神话故事是,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3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为救黎民百姓,龙王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场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来,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了碑,上面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报他救命之恩,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醒悟过来: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人们商量好后,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他,便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这时,玉帝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每到二月初二,家家户户就爆玉米花,寄托对龙王的恩情和五谷丰登的愿望。

习俗与龙

春龙节的风俗习惯全国各地各有不同。春龙节的主要节日活动是祭龙神。《中华全国风俗志·寿春岁时记》记载:“二月初二焚香水畔以祭龙神”。在中国大多数地区的清早天不亮,都要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民间叫做“引田龙”。

“引龙回”是在旧时的此时五更天,各家用石灰掺上饭粒,从井畔撒一条白线,直至家中厨房,绕水缸一周。此线称为“引龙回”,意即是送走懒龙,引回勤龙,祈祷全年雨水充沛,五谷丰登。

旧俗出嫁的女儿回娘家,不做针线活,以免“扎坏龙眼”。天亮之前不得到江河挑水,以免损伤龙神。

晚上要耍龙灯,漫游街市。在山东的临淄东齐、柴家同疃等村,旧时举行水中灯会,也叫放河灯。河灯由固定灯、游动灯、烟火三部分组成。固定灯由白菜疙瘩、水萝卜做灯碗,燃料是豆油、棉花芯,将油灯固定在上端劈成六股的芦苇上,周围糊上彩纸,形成莲花瓣形的灯罩,芦苇的下端插入河底。各盏灯距水面高低不一,参差不齐。游动灯是装置在木板或高粱秸编成的排筏上装有各种人物图景的转灯,用长线牵着筏来回游动。烟火场设在河灯后面的河堰上,也就是观众的对面。晚上看河灯,水上有灯,水中有影,一盏灯变成两盏灯;排筏上旋转着游动灯往来于河灯之间,水灯相影犹如神话中的水晶奇观。再加上河滩上的烟火纷纷向上空发射,一时间水中灯花似锦天空中的烟火与水中的千余只河灯交织在一起,胜似天上的繁星,经微风吹拂闪闪烁烁,别具风趣。

春龙节这天是个春季卫生日,家家户户要打扫室内卫生,特别是要熏炕、熏床,防止生毒虫。

在山东,据《中华全国风俗志》载“二月朔日为春龙节。取灶灰围物,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邹县“画灰为仓图,中实五谷,压以石,名曰填仓。炊糕逆女,女辍针工为舁戏。煎饼豆熏虫,逆女归宁。”“阴历二月初二日,高唐有一奇俗,名吃蝎子毒。蝎子为蜘蛛属,长三寸许,色青黑,全身环节而成,尾端有毒钩,能注射毒汁杀人。高唐之人,用黄豆盐水泡之,经二十四小时后,将水滤去晒干,置锅中炒熟食之,其意以为春雷鸣动,万蛰皆起,而蛰人之蝎子,也将出蛰。故吃黄豆,托名蝎子毒,谓吃尽其毒,可免为其所蛰也。”

在河南,“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煎食上元所制米粉糕。”

在江苏,“二月初二,俗谓龙抬头。有女出阁者,均于是日归宁。谚云:“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接女拆冤仇。”“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待活猴(指姑娘)。”在阜宁县这天过去不论家境贫富,有三个雷打不动的习俗:打露天囤、敬土地神、接姑娘回。打露天囤是一种象征性活动,就是用炉灰,在屋外撒成一个大圆圈,表示粮囤,意为粮足年丰。

饮食与龙

有趣的是,春龙节的食俗食物几乎都改为以龙为首字而命名,饮食均与龙联系起来。

唐宋时代,人们要在这天吃“迎富贵饼子”,还要在庭院中摊煎饼。据说,这样可以驱虫害,辟邪气。宋代二月二于门首悬煎饼,以供龙吃,避害于门外。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也说:“二月二……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这天包的饺子则称“龙牙”。其实,后来几乎把所有的食俗都冠于了“龙”字。如吃春饼叫吃“龙鳞”、吃煎饼叫“吃龙皮”、吃豆包叫吃“龙蛋”、吃捞面叫吃“龙须”也叫“挑龙头”、吃馄饨叫吃“龙眼”、吃饼子叫吃“龙耳”等。这天还要吃炸油糕。

各地的春龙节食俗也有独特之处。如黑龙江二月二吃太阳糕。

江苏吴中地区有二月二吃掌腰糕的风俗。就是以隔年用糕油煎食之,此糕谓之掌腰糕。这种风俗有诗为证。蔡云《吴歙》云:“二月二日春正饶,掌腰相劝啖花糕。支持柴米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徐士《吴中竹枝词》云:“片切年年作豆条,碧油煎出嫩黄娇。年年掌得风难摆,怪道吴娘少细腰。”

二月二吃“蝎子豆”意防蝎子蛰。用面擀饼再切成豆大的碎块,叫“旗子”,用文火烘干。把黄豆泡透喂入作料,放入炒热的黄土中焙干后用粗罗罗出,拌入“旗子”,称“蝎子豆”。家中有属大龙或小龙的忌在这天炒“蝎子豆”,有“炒一不炒二”一说。现在炒豆用上了烘干机和微波炉。

兰州是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几千年来居民来自天南海北、全国各地,“二月二春龙节”的各种习俗融汇于这个城市及其乡村,这天也就可以看到这个节日中的各种风俗的多元化的影子,例如社火舞龙、防灾炒豆、祭奠祈年、理发剃头、黄河放灯等等,极其丰富多彩。

新闻推荐

兰大学生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张浩获省红十字会博爱金奖

【本报讯】 昨日,刚刚从北京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返兰的兰大学生张浩,被甘肃省红十字会授予“博爱金奖”奖章。张浩是兰大2008级会计学专业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