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贝时璋 用生命研究生命科学

兰州日报 2009-11-07 07:25 大字

2009年10月29日上午,著名生物学家和教育家、我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最年长的院士贝时璋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7岁。

贝时璋1903年10月10日出生于浙江镇海县。作为我国现代生物学研究和教育的先行者,贝时璋开创了我国生物物理学、放射生物学和宇宙生物学,为我国生命科学和载人航天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贝时璋院士长期工作在科研第一线并取得卓越成就,2003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正式批准将中国国家天文台于1996年10月10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第36015号小行星命名为“贝时璋星”。 

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

贝时璋院士1903年10月10日出生于浙江镇海县(今宁波市镇海区)的一个贫苦家庭。1921年秋,毕业于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同济大学前身)医学预科。同年,赴德国留学,先后在弗赖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和图宾根大学动物学系学习。1928年3月获图宾根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29年回国报效祖国。 

1930年,贝时璋院士创建浙江大学生物学系并任系主任,1949年兼任理学院院长,在浙江大学20年,成为师生爱戴的一代宗师。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起,参与中国科学院生物学科各研究所的筹建工作,并于1950年出任实验生物学研究所所长。1954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学术秘书,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学部和学部委员遴选工作。1955年被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创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并任所长,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并任主任。曾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生物学教学部主任、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贝时璋院士是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及第三至第六届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和《生物学卷》编辑委员会主任。 

放射生物学、宇宙生物学的开拓者

贝时璋院士是一位以发展祖国科学事业为毕生追求的战略科学家。他参与了中国科学院的建立和国家各项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他高瞻远瞩,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制定了“服从国家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办所方针,开拓了我国的放射生物学和宇宙生物学研究,指导了我国核爆炸动物远后期辐射效应研究和我国第一批生物火箭的动物飞行实验等重大研究项目,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奠定了基础。贝时璋院士是我国实验生物学的开拓者之一。从在德国留学时起,一直从事实验生物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内容包括细胞常数、细胞再生、细胞分裂与细胞重建等,都取得显著成就。贝时璋院士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细胞重建的研究工作,首次发现细胞的繁殖增生除了细胞分裂之外还广泛存在着细胞重建过程,创立了“细胞重建学说”。 

鉴于贝时璋院士长期工作在科研第一线并取得卓越成就,2003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正式批准将中国国家天文台于1996年10月10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第36015号小行星命名为“贝时璋星”。 

贝时璋院士是一位以发展祖国科学事业为毕生追求的战略科学家。他参与了中国科学院的建立和国家各项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他高瞻远瞩,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制定了“服从国家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办所方针,开拓了我国的放射生物学和宇宙生物学研究,指导了我国核爆炸动物远后期辐射效应研究和我国第一批生物火箭的动物飞行实验等重大研究项目,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奠定了基础。贝时璋院士是我国实验生物学的开拓者之一。从在德国留学时起,一直从事实验生物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内容包括细胞常数、细胞再生、细胞分裂与细胞重建等,都取得显著成就。贝时璋院士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细胞重建的研究工作,首次发现细胞的繁殖增生除了细胞分裂之外还广泛存在着细胞重建过程,创立了“细胞重建学说”。 

鉴于贝时璋院士长期工作在科研第一线并取得卓越成就,2003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正式批准将中国国家天文台于1996年10月10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第36015号小行星命名为“贝时璋星”。 

遗言“要为国家争气”

贝时璋院士是一位永未退休的科学家。进入百岁高龄之后,也依然思维敏捷、精神矍铄,时刻牵挂着国家的昌盛和科学的发展。在2009年度诺贝尔奖公布之后,贝时璋院士心情很不平静,他对我国科学创新问题陷入了深刻的思考之中。 

贝时璋处事严谨稳健,待人谦和宽厚,生活清白自守。由于对科研事业的执著追求,因此总是从早到晚不停地工作,锲而不舍,一丝不苟,他曾经说:“只要你对科研工作有了浓厚的感情,就会在生活中得到快乐和幸福。”这也就是他自身的真实写照。 

就在逝世的前一天,10月28日上午,贝时璋院士还召集了6位研究人员,一起讨论在已有的创新课题基础上继续努力工作的问题,并语重心长地鼓励大家“我们要为国家争气”,使研究人员们深受感动和鼓舞。

百岁院士贝时璋轶事

传奇经历

四次获授博士学位

在德国图宾根大学的历史上,关于授予博士学位证书有一个传奇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便是我国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贝时璋院士。

1928年,贝时璋获得图宾根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50年之后的1978年,图宾根大学再次授予他博士学位;60年之后的1988年以及75年之后的2003年,图宾根大学又两次授予他博士学位。贝时璋是唯一获得图宾根大学如此殊荣者,图宾根大学更以有贝时璋这样的校友而倍感荣幸。这4张珍贵的博士证书举世无双。 

长寿院士

98岁以前没有住过医院

贝时璋98岁以前没有住过医院,除了正常的体格检查,他很少去医院,很少打针吃药。问起他的养身之道,他总结了四条:淡泊名利,宽厚待人,适当运动,饮食清淡。 

贝老认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必须依附群体生活,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多和年轻人交朋友,能萌发童心,调节心理,保持愉快心情。他热情扶持中青年科技人员,鼓励后辈脱颖而出。贝老的好脾气和对人的亲和力仿佛是天生的,不管对谁他都彬彬有礼。

2004年,在贝家服务几十年的老保姆李妈回安徽养老,贝老送上3万元养老钱和2000元路费,祝她过一个幸福的晚年。他一生过着清贫的生活,知足常乐,对物质要求不高。他家的家具十分简单,家用电器很一般。衣装整洁而随意,一件衣服可以连续穿十几年。他说“学问要看胜似我的,生活要看不如我的”。他不像很多人那样迷信运动,不练功,不吃零食和保健药物。从他家到研究所往返3000多步,他以步当车整整走了40年。日常生活坚持自力更生。把做点家务事视作“运动”,当做人生乐趣。对饮食的唯一要求是清淡,有什么吃什么,从来不挑剔。

贝时璋语录

贝时璋语录:我用自己的生命研究生命科学,不久以后简单的生命将在实验室合成。那时,生命与无生命之间的界限,也不再是固定不变了。

对科学家来说,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呆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或在图书馆里看书。

仅有知识要解开生命的本质可能是远远不够的,人类现在对这个问题是更清晰了还是更为糊涂了呢?

新闻推荐

长江大学舍己救人大学生被追认为烈士

【据新华社电】 记者11日从湖北省人民政府获悉,湖北省人民政府10日追认勇救落水少年而光荣牺牲的长江大学学生陈及时、何东旭、方招为革命烈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