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赵庄村的抗日往事

禹城市报 2007-07-22 23:54 大字


那年发生在我们家乡的抗日故事,在安仁乡志和禹城县志中并没有记录,现在村里的绝大多数人也并不知道,但那场激烈的、成功的保卫战实实在在的就发生在我们赵庄村。村子里厚厚的围墙已经没了踪影,高大的寨门也不复存在,但“东寨门”的名字仍被很多人提起,就在我的住宅墙后;只有那断断续续、深深浅浅的寨壕和那寨壕边上的斑斑驳驳的老枣树还能诉说起当年曾发生的故事。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大举南犯。1937年9月,日本飞机轰炸了禹城车站,从此日寇铁蹄踏进了禹城境内,禹城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我们赵庄村自古武功显赫,曾号称黄天赵庄,因在安仁镇南部,现在习惯称为“南赵村”。过去习武之人很多,村风淳朴,讲义气、爱打抱不平。不知何年,有人说清朝末年,还有人说还要早,环村筑有高三四米、厚两三米的围墙。据老人讲,墙的最上端外围有耳墙,耳墙有垛口,耳墙里面能并行两人,可见墙体之厚。村子东西两头各修建了一个寨门。这样坚固的防御,附近十里八乡少有。没想到,这少有的防御体系,七十多年前竟救了全村老老少少几百口人的命。

1938年春季,我一支抗日武装被日本鬼子一路追击,很难摆脱敌人的纠缠,急匆匆自东北方向撤退到我村。我们的队伍进村后,立刻紧闭寨门,封锁了交通,任何村民不准出入,以防敌人混入。士兵们马上凭借寨墙,做好了迎敌准备。敌我双方仅隔着一条苇河,赵庄在河的南岸,敌人在河北岸小杨圈(现属辛寨镇)虎视眈眈。不久敌人开始了进攻,立刻整个村子枪声大作、硝烟弥漫、尘土飞扬。我武装队伍凭借坚固的围墙,顽强抵抗。由于我们武器装备较差,唯一的一挺机枪在村东头打一阵,然后再急忙跑到村西头打一阵,以迷惑敌人,辨不清我力量强弱。我们的长枪也不给力,打一段时间,很多枪筒子发红、子弹卡壳。村民赵代明,曾在旧军队当过兵,他带着几个胆子大的村民,到柳树上砍下湿柳木棍子,用镰刀削砍好,然后帮着士兵捅卡在枪膛上的弹壳,效果还不错,他们冒着弹雨跑前跑后,真是帮了大忙;村里一些会打枪的村民也自发加入战斗,很多青壮年帮着队伍筑工事、抬伤员。整个上午,敌人一次次攻到围墙底下,一次次被打退,始终没有攻进村子。敌人一计不成再生一计,他们在苇河北岸架起大炮,开始用炮轰围墙,但由于距离太近,炮弹大都越过村子飞到了三里地之外的南老洼,炮位调低了就打在了河岸上,不过,落在村子里也不少,村子里多棵一搂多粗的大杨树,被炮弹拦腰削断。据现年70多岁赵逢运老人讲,他家两棵长在围墙下的几搂粗的大柳树,上世纪七十年代刨了计划锯板用,结果几锯下去竟然锯不动,原来里面布满了子弹和弹片,可见子弹之密集,战斗之激烈。现年94岁的赵逢俊老人,其7岁的弟弟正在屋里玩耍,被穿房而入的炮弹当场炸死;村民赵典章(已故)被打伤。到了下午,敌人更加丧心病狂,他们歹毒地向村子里打催泪瓦斯,黄色的雾气在村子里弥漫,士兵和村民感觉到双眼火辣辣、臭烘烘的,熏得人喘不过气来,有的被熏倒。士兵们指导村民弄来毛巾,然后找来肥皂或到茅坑里弄来尿泥,包在毛巾上,捂住口鼻,效果不错。就这样一直坚持打到天黑,鬼子始终没有攻陷村子。据说鬼子死了十六人,我们的队伍也有死伤。危机时刻,我们的另一支队伍在敌人的背后发起进攻,敌人腹背受敌,才匆匆逃走。趁着夜色,我们队伍抬着伤员从村子西门撤出,不知去向。

以后的日子,村民们都战战兢兢,担心鬼子一定恼羞成怒杀进村子,把赵庄放火烧掉,人们在外躲了好多天,才回到了家里,幸好鬼子再也没来报复。

时光流逝,村子里熟知那段历史的老人也不过三五人。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利用暑假走访了村里的几位老人——离休老教师赵俊章,现年86岁;退休干部赵奎章,现年84岁;村民赵逢俊,现年94岁;退休工人赵逢礼,现年81岁。

铭记历史,不忘过去。我觉着自己有责任追寻那段尘封的历史,宣传那段故事,传承那种精神。我们的村民向来淳朴,秉性直爽而勤劳善良,当面对凶恶的鬼子,他们嫉恶如仇,毅然奋起以命相搏,这是我们赵庄村的光荣和骄傲。

●赵峰章

新闻推荐

在卢沟桥上的对话,在卢沟桥上的对话

□ 高希浩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红卫兵来到北京,接受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检阅。火车站上停了很多汽车,这些汽车就是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 (当时称为红卫兵小将),每辆车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