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隐于传统手艺中的温情 读《造物的温度》

滕州日报 2021-03-09 06:59 大字

科技的高速发展,实现了诸多器物的大规模量产,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们依旧喜爱传统手工制作的物品。在这一点上,似乎“放之四海而皆准”。日本作家美帆历经五年时间,探寻了46家手工艺作坊,并以地域为轴线,把蓝染、堤烧、木偶、秸编、针描、铸镜等一种种散布日本乡野的手艺及其传承人的故事,集成《造物的温度》一书,字里行间散发出温暖的光芒。

蓝染工艺,诞生于中国,后传于日本,并在其平安时代形成规模。美帆到访的千叶家,坚持古法染色,每年播种蓝草、收割晾晒、发酵碾压,一个个黏土般质感的“蓝玉”团便是染料。这种完全取之于大自然的方式,让蓝染有像天空和水一样柔和的韵味,甚至随着早晚气温的变化,颜色还会随之发生细微的改变。“丢掉一种方法很简单,用化学染料做藏蓝也很简单,但一旦接触了化学药品,世代所做的努力就全部付之东流。”从传承者的角度看,当下坚持用这种古老方法的意义,更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持传统。

麦秸细工,是将染色后的麦秸划开切成条状,通过拼贴形成几何图案或花鸟绘画。在一间名为神谷民艺的铺子里,美帆惊讶地看到了印象中只能编草帽的麦秸,是如何创造出色泽饱满的精美工艺品的。“将三种浓淡各异的绿色麦秸密密粘贴好,用不到一毫米厚的双层刀片在麦秸表面刻出麻叶图案,然后用针尖将白色麦秸嵌入镂空部分,最后形成丝毫没有凹凸、完全平滑的表面。”从不同角度望去,麦秸画会变幻出不一样的色彩,如此细腻而致密的美感,让人难以想象是仅凭双手完成的。

黑木纱世的“针描”技法,是在器物涂了漆的表面撒上锡粉,然后用针刻制纹。她的作品多以植物为主题,呈现出生命的虚幻与美。“漆的黑色和锡粉的柔和之间的协调感,以及描绘的植物都很独特。”当被问及其作品中的植物为何会如此丰富而多姿时,黑木纱世说:“我是从农村长大的,所以每天都能看到野花,也喜欢用微距镜头拍摄或素描下来。各种植物的特征,组合起来,就呈现出了我想要的似花似果的图案。”艺术源于生活,村野里的一草一木,便足以唤醒艺术的独立品格。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所共有的挑战。美帆走访京瓦作坊时发现,这种由中国传入,在日本传承了一千多年的制瓦工艺,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大半辈子都在制瓦的浅田晶久,颇为感慨地告诉她:“制作传统京瓦的只有我了,很遗憾我的家族没有后继者。今后,京瓦很可能会灭绝。”一种手工艺的消逝,带走的不仅是技艺本身,更有岁月留存的珍贵记忆。书中最打动人的是那一双双粗糙的手,低调朴素的器物由此被施以独一无二的魔法,拥有了恰当的美感和自然的光辉。

以手造物,能赋予冰冷的个体以温度和价值。在我们身边,有一种温度是源自于创造者双手的,它不强烈,又深情款款,在世代相传里缓缓流动。这份潜隐于传统手艺中的温情,常令造访者、过路人主动去听一听、摸一摸,在体味中顿生他乡遇故知的感动。

新闻推荐

邱光和代表:立法禁止未成年人饮酒 严打向未成年人售酒

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森马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光和建议以法律形式规定“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