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剑心:跳槽不是罪 盲目辞职才值得警惕 | 湃客Talk

澎湃新闻 2019-08-30 19:35 大字

第一期活动已结束。

第一期活动已结束。

分享/ 常剑心  整理/ 罗炜熠(实习生)

当“95后平均7个月就离职”的话题被送上热搜,关于“一言不合就辞职”的吐槽频现网络,似乎年轻一代“辞职”“跳槽”更加频繁了。

那么,那些三十左右,获得传统意义上“好工作”的年轻人,又生活得怎么样了呢?

这可能是最不安,也最漂泊不定的年纪。工作了几年,褪去了刚入职场时的懵懂,少了初生牛犊的蛮劲,逐渐清楚了自己正在做什么,也看清了现下这份工作的前景。前途光明当然最好,但对大部分人来说,未来是晦暗不明的。

“这个行业真的适合我吗?”

“到底什么才是我可以胜任的工作?”

“安于现状似乎就是在走下坡路。”

想要改变似乎还不太迟,可究竟如何改变?跳槽、创业、出国深造……

在这个没有所谓“铁饭碗”的时代中,每个年轻人对工作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迷茫。刚进入社会的稻泉连也曾感到不安,他通过对八个不同职业的日本青年进行跟踪采访,试图用这些人的真实经历与我们一起探寻以上问题的答案。但就像编辑常剑心所说,《工作漂流》并不是消除职场不安和迷茫的万能灵药——相反它提出的问题也许比解决的问题更多。

那么“迷惘的一代”所面临的是怎样一种职业现状呢?常剑心认为,过去大家所信奉的“价值观”已经消失了。成功就业的年轻人不一定是职场中的“赢家”。伴随着全球化、社会多元化的深入发展,日本的社会构造发生了巨大改变。雇佣者和被雇佣者的双向选择带来的是自由,也是压力。

书中一直反复提到“就业冰河期”。常剑心也谈到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对1980年前后出生的日本人并不“友好”。他们“既没搭上高度经济增长期的顺风车,也没经历过泡沫经济时期的狂热”,一踏入社会便遭遇就业困难的危机。“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导致公司招聘规模缩减、新员工发展受限;大公司内部流程繁冗,造成过量的无意义重复性劳动;全球金融危机使得行业规模缩小,业务量急剧下降;政府机关看似稳定,晋升通道却异常狭窄…”而书中八位主人公恰好就是这个时期的亲历者。

正如书中大野健介所描述的:“当整个世界、日本整体经济的发展态势都趋好向好时,个人就算安于现状,也能搭上时代的快车享受到发展的福利,但很不幸,(无论是从就业冰河期来看,还是从雷曼冲击之后经济的不景气来看)我们所生存的却是一个发展势头颓弱的时代。时代“下行”之时,如果仍旧安于现状,就会跟时代一起“堕落”。”对于这个变化的大环境,常剑心觉得“公司不再是稳定的“家”,工作也不再是为了公司牺牲奉献,服从企业的规则不再是工作的唯一准则”。

于是,这些三十岁上下的日本青年开始以不断改变对抗不安。实际上,“九年前这些日本青年的三十岁和我们的三十岁似乎并没有太深的时代隔阂”。他们所面临的选择与问题,又何尝不是中国中青一代的某种镜像?在今天的中国职场中,焦虑、不安、迷茫仍与我们如影随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有人问道:“在不确定下一个工作前,是不是真的不应该辞职?”常剑心同样意识到这个问题,她认为“跳槽只是一个念头,怎么跳却需要想很久。”对于她蠢蠢欲动想辞职的朋友们,常剑心说道“她们读了《工作漂流》反而冷静了许多。毕竟书中的日本青年大多是在深思熟虑之后才选择改变道路的”,“跳槽不是罪,盲目地辞职才值得警惕”。

很多人会说,寻求工作的意义是天真烂漫的想法,工作只是为了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下去。对此,常剑心谈到了年轻人习惯的做法——忍耐。她认为“忍耐”是最简单的应对不满的方式,也是最无奈的妥协。““低欲望”和“佛系”包裹下的“不安”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反而会越来越强烈。我们看到书中的八位年轻人,没有一个是屈服于“为生计而工作”的想法。相反,他们选择面对自己的烦恼和迷惘,“在自我肯定中工作,在工作中找寻自我价值”,与中国职场中的“80后”“90后”一样,他们并不是“没有定性”,他们只是在不断挣扎的过程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方式。

《工作漂流》记录的八位日本中青的职场故事触动了今天有相似经历的年轻人们。有读者说“当眼前的工作对自己而言只是无意义的负担时,我觉得就要辞职”,这是她的辞职原因,也是大多数“80后”“90后”一言不合就辞职的动机所在。

《工作漂流》采访的年轻人,有银行职员,有食品公司雇员,有广告业从业者…虽然处于不同行业,但他们都在三十岁左右的年龄辞了职,跳了槽。除此之外,常剑心从他们的职场经历中解读出了他们的“不安”,“他们的心境是有共通之处的:彷佛人生一眼就能看到头,又彷佛身处漫长又黑暗的隧道,由此产生了对职业发展前景的不安。”

的确,隧道的尽头似乎是一个光明出口,可是在此之前,人需要长时间压抑在漫长而闭塞的黑暗空间之中,重复着枯燥无味的劳动,恐慌感和不安情绪油然而生。很多时候,忍耐与妥协并没有换来出口的光亮,而是耗尽对工作的热情与能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当我们在对八位年轻人的漂流经历表示深有同感时,我们是否想过他们的经历或许给当下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思考方向?常剑心认为,“当你发现当下的工作与自己预期的人生轨道不符时,不做出改变就会渐渐沉底,但没有方向的跳槽很可能只是短期的逃避,结果还是不断“漂流”;只有清楚自己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之后的跳槽,才有可能最终“上岸””。

“漂流”一词给我们的直观感觉是带有游离不定的意味的。但在《工作漂流》中,我们看到的是八位年轻人根据自己的工作需求辞的职,跳的槽。或许对于这群被贴上“没有责任感”“低欲望”标签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的“漂流”并不是毫无目的的,更多时候,他们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对抗不安和焦虑。

新闻推荐

我去日本旅游的小发现

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日本的京都、大阪旅游,我给大家讲讲我在旅游中的小发现吧!我和爸爸去逛锦市场、八坂神社等景点的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