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上的奥秘?葡萄

池州日报 2019-08-30 06:27 大字

上世纪60年代,圆珠笔以其更为便捷的特性,使钢笔的地位受到第一次冲击。90年代末,随着手机、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兴起发展,钢笔已渐渐淡出现代人视野。如今,人们的屏幕使用时间触目惊心,疼痛的双手比学生时代更想念一支钢笔的触感。

1947年,15岁少年长原宣义通过钢笔厂的面试,从此开启了长达64年的制笔生涯。

其实,早在他进入公司之时,便听到过有关“长刀研”设计的企划。但要实现它,却酝酿了几十年。

1992年,长原花了大量时间尝试笔尖研磨的各种样式,终于有所突破。在此之前,将笔尖与纸张接触的铱粒打磨成圆形,是欧美制笔业的惯常手法;但长原的设计大胆地摒弃了这一传统,将铱粒打磨得长如刀尖,角度圆润,而且选择了比通常笔尖更大的笔头。

根据笔尖与纸张角度的不同,笔迹也随之变化:放平即粗,立起即细,就连反尖也能流畅书写。更令人称奇的是,持笔人不必费力施加笔压,就能挥洒自如,这为章法灵活多变的书法创作提供了除毛笔之外的新选择。

后来,在一位日本书法家的请求下,长原宣义又在基础长刀研的工艺上加以改进,创造性地设计了双层笔尖。相互垂直的两条隙缝增加了墨水的流动性,比仅有一条垂直缝隙的普通笔尖更胜一筹,即便在粗糙的纸上也能够流畅书写。

在笔尖顶部添加的纯金压片,则为书写过程中持续稳定的供墨提供了保障。利用物理现象,部分墨水会在笔尖上方金属压片和笔尖接触的地方停留,就像蓄水池。这为粗线条及长时间书写提供了额外的墨水储备,对长期伏案工作的人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代笔尖名匠长原幸夫是长原宣义的长子,但真正成就他盛名的并非身世,而是源自顾客偶然间的几声抱怨。

当时,一位在初中任教的老师很苦恼成绩簿纸幅狭小,不能为即将离校的学生写下更多的嘱托,感到十分难过。长原幸夫准确地捕捉到了问题的关键:只要笔尖细如发丝,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出于这个想法,他将铱粒打磨成类似镰刀的形状,利用最尖锐的部分进行书写。

长原幸夫的这一设计,原理简单,实现起来却工艺复杂,不仅要动用显微镜和投影机,更有赖于制笔工匠们在多达11道工序中进行大胆而细致的手工操作。经过仔细研磨,笔尖不会刮纸,仅仅依靠钢笔自身的重量,就能写出纤细、优美的文字。

1979年,一直以业界最细为人称道的“细美研”,以横线0.26mm、竖线0.18mm的极致工艺,颠覆了传统笔尖设计的局限,也大幅提高了书写效率和舒适度,成为教师、学生等各行业文字工作者之大爱。

即使在批量机器生产为主流的时期,生产工序最后的装配阶段,仍保持着完整的手工作业。狭小的隔音室中,老将们要进行多达几十万次的书写检查,从笔尖与纸张摩擦声的微妙差异中,一一验证产品的好坏。

正像汉代扬雄在《法言》中所说的:“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千差万别的笔尖形式,各自生出不同的运笔感受,反映出人们独具个性的文化品位;不同人群的特殊需求,也催生了特别场合下具备特别功用的设计发明。一支好钢笔,不仅是收藏的至宝,也是书写者一生的朋友。

新闻推荐

日研发出最小的太空全景相机

据新华社东京8月28日电(记者华义)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和理光公司28日宣布,它们成功研发出一款太空使用的小型360度全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