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垃圾分类,公众需要一张清晰的“说明书”

南国早报 2017-12-10 19:04 大字

观点

□王莹

垃圾分类,被认为是破解“垃圾围城”困局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各个城市在积极倡导并推进的管理举措。

其实早在2000年,全国就确定了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但十几年过去了,一些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还停留在起点。可以说,分类倡议年年有,分类成效却并不佳。如何让垃圾分类真正落到实处,依然是一个难题。

从目前的推进现状看,大街小巷上的垃圾桶基本都标贴了“可回收”、“不可回收”、“厨余垃圾”等字样,民众对于垃圾应该分类投掷的意识已经形成。但值得乐观的现实或许也就止于此。

拿一袋垃圾下楼,面对几个垃圾桶,更多的居民并不清楚哪些垃圾属于可回收、哪些属于不可回收。居家生活也很少有人去按照分类标准将垃圾分门别类地收纳并投掷。最后常见的结果便是将所有垃圾装进一个袋子,随机放置进一个垃圾桶内。从这个意义而言,每个居民区楼下设置的分类垃圾桶几乎形同虚设。纵使居民按照标准分类投掷,最后垃圾车却将所有的垃圾全部装进一辆车运走处理。这意味着居民之前的分类工作失去了意义。

可以说,民众分类意识的不足、分类知识的欠缺以及当前垃圾桶上分类标识的模糊和整个垃圾分类回收链条的不完整,都造成了垃圾分类难以真正推进。正如网民所指出的:有时候,一个智能垃圾箱,不如一张写清楚垃圾类别的便民贴、一套详尽的垃圾分类标准、一个清晰注明垃圾类别的包装、一堂学习垃圾分类的“开学第一课”。

垃圾分类工作,绝不仅仅是在街边、小区内放置几个标有分类字样的垃圾桶便万事大吉。垃圾分类应进课堂,让孩子们从小熟知这方面的知识;垃圾分类也应进社区,让居民知晓具体的分类标准和规范。这一点,我们也可以借鉴别国的做法。在日本,相关部门会对怎么扔垃圾、何时扔垃圾、到哪里扔垃圾等问题作极详细的广而告之。一些地方,扔一个塑料瓶至少要分三步:去瓶盖,去商标包装纸,投入“资源垃圾箱”。日本人处理垃圾分类之细由此可见一斑。由于进行了严格分类,最终需要焚烧的垃圾只有一些干性垃圾。所以日本的垃圾焚烧厂不仅不脏不臭,很多厂区做完大量绿化后还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吸引游客前往参观。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从每一处细节入手,给垃圾分类工作一个切切实实的突破口,也给“变废为宝”一个真实的可能性。

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日本将投巨资促进教育

据新华社电日本内阁会议8日通过旨在应对社会老龄化、增强经济竞争力的一揽子政策,包括投资2万亿日元(约合176亿美元)用于幼儿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根据日本内阁府当天公布的一份文件,这一政策将免除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