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SF的觉醒与腾飞
□林颐
日本两位学者武田雅哉与林久之合著的《中国科学幻想文学史》,是近期比较引人注目的引进书籍。
书的上卷除了对中国SF(“科幻文学”sciencefiction,本书简称SF)前史与萌芽的简要梗概之外,主要分作清末民初的SF翻译、SF创作和民国时期的SF翻译、SF创作四个部分。为什么这个时期要突出翻译呢?开眼看世界,首先要知道外界是怎样的。比如,1900年凡尔纳作品来到中国,引发了中国人对潜水装置、宇宙旅行等西洋科技的向往,清末小说家吴研人,在1907年创作的《新石头记》里,就让宝玉驾驶着被称为“飞车”的飞翔机、鲸型“猎船”,经历了各种新奇的事物。这个时期大量涌现的中国SF作品,难免要在神怪与科技之间摇摆,也会有各种荒诞不经的幻想,寄托了小说家们的向往和忧思。
《新法螺先生谭》的作者徐念慈曾写道:“月球之旅游、世界之末日、地心海底之旅行,日新不已,皆本科学之理想,超越自然,而促其进化者也。”这句话点出了当时中国SF创作的几大主题和创作宗旨。引进外国的机器和技术,以提高军事水平,发展社会生产力,达到富国强兵之目的。这也是作者赞誉梁启超《论小说与中国群治之关系》等文章的目的。梁氏的发言虽非针对SF,但确如其所言:“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SF是“新小说”的一股新锐力量。
下卷内容比上卷松散。清末民国是一个求知的喷涌期,能够比较集中地呈现。但在下卷所处的时代里,虽说新中国从苏联老大哥那里汲取了各种新技术、新概念,50年代也有《梦游太阳系》、《征服月亮的人们》等雄心壮志的SF作品,但人们大搞建设的劲头不允许把太多的精力花在“无用”的幻想和文学创作中,所以在一段时期内显得凋零萎落。
直到80年代,经历了长久的压抑之后方才迎来了又一次喷涌。叶永烈创作于1978年的《小灵通漫游未来》是时代的先声,这部作品掀起的少年儿童科普读物的浪潮,至今让人惊讶。
这个时期还大量出现了如《飞碟探索》、《智慧树》、《科学文艺》、《科幻世界》等刊物。这也是中国期刊一个值得纪念的黄金时代。
《中国科学幻想文学史》的写作,终止于1997年北京国际科幻大会鼓舞人心的报道。这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都知道,在新的世纪里,譬如刘慈欣的《三体》、郝景芳的《北京折叠》等优秀作品,意味着中国SF创作日益走向成熟……
《中国科学幻想文学史》
[日]武田雅哉林久之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新闻推荐
如今,随着城市生活服务设施越来越完善,许多年轻人尤其是单身青年会选择外出吃饭,但他们中不少人感慨,一人就餐略感“凄凉”,总能遇到各种尴尬:前台服务员高喊“一位里面请”;一人时常被拼桌、让位;餐品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