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生命深处探索的朝圣旅程 ——读《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文 心
[摘要]——读《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文 心
生命神秘而深邃,即使是经过数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我们也仅仅是洞悉了生命秘密的冰山一角。向生命深处探索,那是一条没有尽头的朝圣旅程。
专攻分子生物学的日本知名学者、青山学院教授福冈伸一在《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中,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如河流一般流动的生命吐故纳新的风景图,一步步引领读者在病毒、细菌、原子、分子、细胞、蛋白质、氨基酸、DNA这些微小的生物与非生物之间逡巡漫步,逐层抽丝剥茧,展示生命最深处的风景。
对于在生命科学领域探索的学者而言,学术界的风云往事,哪怕是八卦信息,咀嚼回味起来都是别有风味。在书中作者将科研学术界的一些公案拿出来,穿插在科学漫步的旅程之中,或许对于“圈内人”而言是一种正本溯源、向杰出贡献者的致敬,但对于普通读者而言,笔者以为那些科学领域的人际争端,则多少冲淡了这道科学大餐的味道,有喧宾夺主之嫌。笔者更喜欢作者无意中“泄露”的生命奥秘,尽管这些并非细菌、病毒、细胞有意为之,但它们的运行规律,却仿若天启般透露出种种天地间的大智慧。
以简单的肺炎病原体为例,这是一种单细胞微生物,它分为强致病性的S型菌和不具有致病性的R型菌。当将R型菌注入动物体内时,并不会发病;把死去的S型菌注入动物体内同样也不会发病,但神奇的是,若是将活着的R型菌和死去的S型菌同时注入动物体内,S型菌则如幽灵般复活,将所有“友善”的R型菌同化成“恶毒”的S型菌。经科研人员的不断研究,最终抓住了这种能够实现生命转嫁、毒性传染的元凶,它就是在今天已然“大名鼎鼎”,在生命科学领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DNA,它拥有改变生命性状的能力。
如幽灵般的S型菌,是否是在提醒我们警惕那些已然泯灭在历史时空中的恶的种子?不论是已然绝迹的“天花”、已被现代医疗技术击退一程的“SARS”,还是历史文化流毒,它们都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其DNA遇到合适的土壤,就会死灰复燃?
DNA是重要的生命遗传信息,记载了我们每一个人不为人知的生命小秘密。在作者的眼中,它就像藏于细胞中的珍珠项链,但它又不是孤零零的一条单线,而是还有一条双生的链条,二者呈螺旋结构相互缠绕。双生螺旋并非偶然出现,它是生命体为了修补意外损失而为自己自备的替身。DNA双链的互补性,不仅能起到修复损伤的作用,更使DNA的整体复制成为可能。不知细胞内的这双链螺旋,是否也是使世界上各种生物体都呈现神秘而规则的对称结构的母本?我们体内都有一套阴阳平衡,互促互补的双生系统?
不论是小小海螺身上的神秘旋涡,长寿的乌龟背壳上的天书,不论图案有多么复杂,都从未走出双生对称的模板,这是否也意味着这世间万物,都在复制小小细胞内部的法则呈现有规则的律动?细胞本就是一本天书,一个微宇宙?
细胞虽小,内部却包含无数的原子,而这些原子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处于永恒的内部与外部的流动之中。书中又举了可怜实验小鼠的例子,它们被喂食含有重氮的亮氨酸,几天后将其杀死,然后再在小鼠的体内追寻亮氨酸的踪迹。实验证明,这些小鼠在这几日内体重并没有增长,那些含有重氮的亮氨酸被排出体外的份额不足30%,剩下的70%都在小鼠体内游移,进入到了蛋白质中。显然,小鼠之前体内的一部分蛋白质被新生的蛋白质替换掉了。人们常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其实几日不见,伊人已是“人是物非”,她的身体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假如隔上一年,曾经组成伊人身体的原子与分子已经全部被新生的原子和分子替换了。这就是流动的生命的河流,不仅细胞内部在进行着”永恒”的新陈代谢,我们的身体也在与外界的世界进行着物质交换。
本书的标题取名《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在我们自以为清晰的生物与非生物的楚河汉界之间,有一种名为病毒的微小颗粒,在显微镜下都难以现形,它本身毫无生气,不能新陈代谢,没有任何生命的律动,仿若机器部件;但它一旦找到合适的宿主,就会疯狂地自我复制,仿若生命繁衍不息。它虽微小,却可以让体形数亿倍于它的庞然大物轰然倒地,甚至在不同物种间传播,它的力量也可谓遇强则强,遇弱则弱。这世间最高不可攀的“强大”,遇到这最细小的“卑微”,也会显现出脆弱。这就是天地间的法则,没有至强、没有至弱,它们的转化就在顷刻之间。
生命就是一场吐故纳新的旅行,即便是随机漫步的旅途,也会遵守特定的秩序,令生命呈现种种壮丽,用生命的纹路演绎天地间的种种规则。揭示生命最深的奥义,探索生命的秘密,本就是人间最神圣的朝圣旅程。对生命保持最深的敬畏,读懂它,尊重它,用自然的规律为我们的身体造福,远比试图去改变自然万物的运行规律,操控生命的方向更有意义。
新闻推荐
日本厚生劳动省2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2016财年(始于同年4月)日本员工实际月均工资比上一财政年度增长0.4%,是6年来首次实现正增长。数据显示,2016财年日本员工月均现金工资,即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