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以一个普通日本兵视角反思战争与人性, 《何去何从》谱写反战“血泪殇歌”

烟台晚报 2016-11-23 00:00 大字

战火纷飞的年代,硝烟无声弥漫。孩子们花了脸颊,老人们悲了面容,家破人亡,一切昭示着战争的无情。然而,不论是战争的哪一方,对于每个个体来说,都是受害者。

由青年导演关晶执导、日本演员中泉英雄主演的电影《何去何从》于10月28日全国上映。电影以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喜峰口战役为时代背景,取材于一本真实的日本兵日记,讲述了发生在冀东地区的一段悲情故事。片中由日本实力演员中泉英雄饰演的男主角“石桥”,在经受了残酷的战争洗礼后,成为了唯一的幸存者,在身负重伤时被中国村妇所救,从而引发一系列故事。作为反战影片,《何去何从》不同以往抗日电影的固有模式,本片以一个普通日本士兵的视角进行叙述,展现了战争对中国百姓的摧残,以及其本人对于命运的无奈和抗争。

“战争无论输赢,对于任何一方的士兵和百姓都是巨大的伤害。在战争面前,所有人都是受害者,很多普通的日本士兵也是被动的。面对人性的一切选择,死都无法解脱,这就是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摧毁。”关晶说。

影片从特殊视角揭示战争的残酷性

影片的主人公石桥贤太郎是一名日本美术老师,新婚不久后,因为征兵被迫入伍。1933年,石桥成为某次战斗后所在部队的唯一幸存者。从尸体中爬出来,他被附近村庄的一名中国农妇所救,并被村里人误认为抗日英雄,误打误撞地感受到了跨越阵营乃至国界的善意。然而战争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随后磨灭了这份仅有的温暖,并彻底打碎了他对于友情、爱情、亲情的种种希望。

导演关晶说,生在和平时代,很多人对于战争的了解和思考并不多。在阅读了一系列日本士兵的日记和回忆录后,他决定以一名日本士兵为主线,从一个特殊的视角揭示战争的残酷性,唤起对战争的反思,呼吁和平。

在关晶看来,并非只有枪林弹雨才能描绘战争的残酷。“面对战争,人没有任何反抗余地,所有的希望都被毁灭,这才是战争最让人痛苦的地方。”

曾入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费里尼奖”

日本演员中泉英雄曾在影片《南京!南京!》中饰演日本士兵角川,因为他出色的表现,关晶从一开始就认定中泉英雄是出演石桥的最佳人选。“我想把石桥还原成一个人、一个最普通的日本士兵,中泉英雄在《南京!南京!》中的状态和他本人的气质非常符合这个角色。”关晶说,中泉英雄看过剧本之后,也对这个角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在剧组里是最敬业的一个,每天都到得最早,常常拍完戏就穿着军大衣在角落里找状态。”11年拍摄纪录片的经历,让关晶格外重视演员的自身状态和气质。在他看来,演员和角色相通,镜头才能捕捉到最强烈的真实感。因此,影片中的绝大多数村民都是拍摄地的本地村民,然而拍摄进度却常常因此被拖延。“片中的村长换到第四个才完成拍摄,因为村民经常一有事就不演了。”关晶说,“还有一次,不到半页纸的戏,从下午5点一直拍到次日凌晨3点才结束。”

面对“天然群众演员们”在演出中的种种不适应,关晶只能“连哄带骗带鼓励”,并通过拍摄时不喊开机、只打手势等方式减少对他们的干扰,他觉得这样的“麻烦”是值得的。“村民们演的就是自己,他们表现出的就是当地人最真实的状态。”

作为关晶的首部大银幕故事长片,《何去何从》因为独特的叙述视角,于2015年受邀参加了第72届威尼斯电影节优秀影片展映,并以优秀反战电影入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费里尼奖”。导演关晶透露,影片的初衷是启发人们回顾历史、思考和平,“票房并不重要,希望观众看后能有共鸣。”刘陆

剧情简介

影片改编于真实日本士兵遗留日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日本画家石桥贤太郎(中泉英雄饰)新婚不久被迫应征参加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在一次战役中遭遇中国军队顽强抵抗几乎全军覆没。一心想活下来的石桥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为了求生穿上中国士兵的衣服,被村里刚被日本人杀死丈夫的寡妇凤莲(漆子美饰)所救。来到村子后村民误把他当成了抗日英雄,对他悉心照料,百般敬佩,石桥只好装作哑巴在村子中生存,日子一天天过去,石桥对善良的村民们产生了感情,对战争更加感到厌恶。而此时日本军队为了抓慰安妇也来到了村子,石桥该何去何从……

新闻推荐

建校开启民智惠乡民

上世纪40年代,丁氏伦堂小学已经更名,解放后收归地方政府所有,成为公办学校,随着潍坊城市的发展,教育资源的重新融合,这所完成使命的学校已荡然无存。一年时间建成学校学生来自四乡八疃1935年,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