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海水养殖到化工生产 ——青岛第二海水养殖场回忆录(四)

半岛都市报 2016-11-16 00:00 大字

半岛记者李晨

时光荏苒,上世纪70年代初期,青岛第二海水养殖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那些载满海带的小船渐渐少了踪影,年轻的姑娘也开始从海面走向前海沿儿,变成生产车间里的包装工人,岁月就这样流淌着,悄无声息地改变了养殖场职工过日子、度光景的方式。

据《青岛市志之水产志》记载,青岛第二海水养殖场1969年增加场前和太平角养殖区400~500亩,养殖面积1000多亩,养殖生产方面却是处于亏损状态。1972~1974年场里缩减海带养殖面积仍然无济于事,直到1976年全场将海带养殖面积继续缩减为300~400亩,在五号码头海区重点养殖贻贝,养殖经营状况才有所好转。1984年以后,青岛第二海水养殖场在太平角海区养殖海带、扇贝等40~50亩,1986年则仅养殖海带40亩,年产盐干海带50吨,养殖生产就再也不属于第二海水养殖场的主要项目,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一个新的生产项目则在1970年兴起,那便是海藻化工。据老湛山村人、青岛第二海水养殖厂退休职工辛香介绍,养殖场曾有褐藻胶(褐藻酸钠)、甘露醇、碘三大生产车间,都建在如今的天林花园位置,周围还有烘胶的锅炉房和维修车间。

说起车间生产往事,辛香眼中便满是自豪。原来,1973年,青岛第二海水养殖场生产的碘和甘露醇就全部达到了一级标准。1976年,其生产的褐藻胶全部销往国际市场。据《中国水产》杂志记载,1977年,日商即向第二海水养殖场提出供货要求,之后在日本客户的共同合作下,第二养殖场引进了设备,改进了制胶工艺流程,从而使褐藻胶的质量基本上达到了日方的要求,为国产褐藻胶进入日本市场开辟了通路,当年,养殖场即创利润74万元,改变了“三年连亏”的状况。

“养殖场很具有创新精神,不仅改良工艺,还积极研究新产品。”辛香说,贻贝食品、海味食品罐头等生产项目在上世纪70年代初也开始出现,不过后因销路不畅,食品罐头于上世纪80年代初渐次停止生产。

1981年,青岛第二海水养殖场继续从日本引进了螺旋压榨机、造粒机、烘干机、分离机和吸铁器等9台设备。据辛香介绍,此时厂里成立起了紫菜生产车间。“引进的日本生产线非常先进,紫菜一边洗,产品一边出。”

新闻推荐

靖西:金锅节里促和谐

一大清早,小区里的人们就开始烹饪聚餐菜肴。男女老少一同进餐,开怀畅饮,一派和谐的景象。让人垂涎欲滴的菜肴。排好桌椅,准备上菜啦。妇女们洗菜、摘菜,做好烹饪菜肴的前期工作。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二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