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俞均鹏循祖遗风

黄山晨刊 2016-11-08 00:00 大字

抄手漆砂砚 推光漆砚盒 菠萝漆果盒□ 格斯特 陈琪

俞均鹏,1978年2月出生在一个徽州漆器制作世家,祖辈世代业漆。如今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漆器制作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漆是可以吃的。”俞均鹏第一句话就颠覆了我对漆的看法,“它就是一种植物的汁,我曾经吃过。味道酸酸的,涩涩的。”

小时候常到外婆家。母亲的一位叔祖的一片漆园是我们的禁区,大人说要避开,否则要生漆疮。而自己曾经生过漆疮,痒得难受。所以对于漆有一种恐惧感。只知道,那位叔祖的“老漆”、“本漆”是很珍贵的,是要拿来漆棺材的。在老人们眼中,用本漆漆的棺材属于“千岁屋”,很是看重。

“其实,漆还可以用来做酒。”俞均鹏再一次于我赋予漆更多的属性,“日本开展过这方面的研究,也已经取得了成果。”

7月16日,我们走进了俞均鹏位于屯溪的工作室。一进门,堂前黄澍先生专为俞均鹏所作的中堂映入眼帘。何以二人会成为“忘年之交”?俞均鹏说,这渊源于自己祖父俞金海。不仅黄澍先生,赖少其、端木蕻良、林散之、亚明等与祖父均有交往,有些还过从甚密。

俞家为徽州漆器制作世家,经营有“俞连源”漆号。俞均鹏的曾祖父俞德魁是著名的漆器工艺师。据俞均鹏介绍,刚解放时,北京故宫曾慕名到徽州来寻找俞德魁,请他前往北京帮助故宫修理文物。只可惜俞连源于1936年就过世了。俞均鹏的祖父俞金海是原屯溪工艺厂的漆器工艺师。1959年至1960年,俞金海与徐丽华、饶云卿、甘金元等漆器艺人带领他们的徒弟参加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内部装饰的设计和创作,著名的“迎客松”、“佛子岭水库”彩绘壁画,刻漆“百子图”屏风等就出自他们之手。

然俞金海最为人们称道的还是1978年挖掘恢复漆砂砚制作技艺。

漆砂砚是以优质木料作为内坯,以上等生漆为主料,配以瓷粉或金刚砂等研料混合制成。漆砂砚微红似“端石”,暗黄色若“澄泥”,淡绿色像“洮河”,黑色酷似歙砚,配上菠萝漆砚盒,可与石砚媲美。漆砂砚除具有其他砚的优点外,还具有小巧玲珑、携带方便、便于外出写生的优点,深受国内外书画家欢迎。漆砂砚始于明代、盛于清初,当时以扬州卢葵生制的漆砂砚最为著名,但在清代末年失传。俞金海从一块古代遗留下的漆砂砚残片入手,并借鉴亚明先生收藏的一方漆砂砚,经过多次的分析、研究、实验,终于制作成功,使漆砂砚这一古代奇珍重显光彩。要知道,亚明先生的这方漆砂砚当年曾被齐白石先生看中,齐白石提出要用他的画作和亚明先生交换,但是亚明先生说,除了这方漆砂砚,其他任何藏品都可以交换。足见这方漆砂砚的珍贵。

对于漆砂砚的重新面世,著名书法家田芜赠诗曰:“南端北歙出深山,独有俞君作漆研,鸟无能添潇洒笔,人工巧夺胜天然。”著名书画家赖少其看到漆砂砚后,惊叹不已,特挥毫称赞“功同天造”,称赞俞金海师傅“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锅内煮山川”。著名作家端木蕻良则尊称俞金海为“楚漆国手”。

1979年8月,俞金海作为徽州漆器的唯一代表参加了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与张仃、华君武等一起探讨百废待兴之时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至今,俞均鹏依旧完整地保留着当年俞金海出席会议的照片以及会议资料。由于俞金海在制漆行业的成就和名声,以至于一些日本同行也慕名而来参观他的作品,更曾开出优厚条件邀请他前往日本定居。但俞金海不为所动,一直甘居小城从事所热爱的徽州漆器。

或者是自小耳濡目染,或者是血液里流淌着对于漆器制作的热爱,俞均鹏12岁时已独自完成了爷爷交给的作业——钱币砚、脱胎漆盘、菠萝漆、漆砂砚盒小件的制作。当时俞金海已经退休,在黎阳老街开店。或者为私人定制漆器作品,或者为人修复漆器文玩,一些小件来不及制作。俞均鹏的感兴趣就成为了新的补充。或者正是发现了俞均鹏这方面的天赋,1996年俞金海过世时,把自己生前整理的关于徽州漆器的书籍以及自己的经历、自己的心得一并交给了俞均鹏,并叮嘱俞均鹏要传承好家族的技艺。

带着这份嘱托,也背负这份责任,俞均鹏走上了漆器制作这条道路。尽管其中也因为生计的问题做过装修,改过行,但最后依旧还是顺从内心的召唤,放下了已经成熟而且相对轻松的家装行当,于2009年成立了自己的漆器制作工作室,“黄山市徽州俞氏漆器有限公司”,后改为“安徽省俞金海漆器工艺有限公司”。2013年,俞均鹏成为徽州漆器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成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循着祖父的足迹,俞均鹏开始自己对徽州漆器制作的探索,致力于菠萝漆、漆砂砚等制作技艺研究。

据说漆器为舜帝所造,而漆器的使用从一开始就是作为奢侈物件出现的,三国魏明帝时,尚书卫觊曾上疏曰:“武皇帝之时,后宫食不过一肉,衣不用锦绣,茵蓐不缘饰,器物无丹漆,用能平定天下,遗福子孙……”“器物无丹漆”成为曹操节俭的佐证之一。徽州漆器则是利用本地产的生漆为主要原料,运用不同的手法与工艺,用于装饰家具、容器、日用品和各种工艺品。至宋代,或者由于宋室南渡,徽州漆器誉满全国,名扬四方,有的还成了贡品。明代隆庆年间徽州人黄大成编撰的《髹饰录》一书中总结了徽州漆器“巧法造化、质则人事、文象阴阳”等美学法则。从中可以看出,虽然徽州漆器在走向民间,但更多的也是作为奢侈品而存在的。

徽州漆器的制作工艺有镶嵌、刻漆、描金彩绘、磨漆、堆漆五大类。其中镶嵌以螺甸漆器著名,磨漆以波罗漆和漆砂砚著名,彩绘以脱胎彩绘漆器著名。俞均鹏说,评价一件漆器作品,光泽度、亮度、温润度是重要的参考指标;波罗在古代南诏国的语言中是“虎”的意思,所谓菠萝漆,意指像虎皮花纹的漆器。

俞均鹏拿起一方橄榄型漆砂砚对我们介绍说,此砚以木为胎,胎上髹漆,漆中调入矿物颗粒,漆色微红如端砚,质地轻、发墨快,储水不涸,经久耐用。造型优美、格调高雅。既是文玩,又具有实用价值。二者兼具。而一件葫芦形的漆砂砚即是菠萝漆技艺,的确有虎皮纹的效果,整个器物花纹繁复、光芒璀璨。俞均鹏说现在自己制作的菠萝漆作品,其花纹可以达到50多圈。2015年3月27日,作为文化部、教育部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首批试点单位之一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了“非遗进清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试点成果汇报展”。展览呈现了全国各地41名非遗传承人约400件作品。俞均鹏的菠萝漆瓜形漆砂砚、锡胎葫芦花瓶、瓷胎花瓶等三件作品参与了汇报展,金玉满堂菠萝漆花瓶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收藏,清华大学陈岸瑛教授给予漆砂砚和菠萝漆高度评价,认为是“新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独一无二”的贡献。

漆器之所以能历经千百年而不腐,正是因其繁复的制作工艺。俞均鹏介绍,从制坯开始,徽州漆器有多达上百道的工序,堆、埝、打磨、抛光等等。这些程序中,有的需反复几遍才能完成,讲究力度、讲究技法,所以一件作品费工费时。俞均鹏说,他曾为一件作品花费时间长达11个月。真是慢工出细活。

一系列荣誉和一摞子证书佐证了俞均鹏的努力:2014年瓜形漆砂砚、菠萝漆笔筒上海海派漆器美术馆收藏;2014年波罗漆斗笔被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收藏;2014年仿澄泥墨海漆砂砚获“文心雅韵——安徽非遗文房四宝专题展”金奖;2014年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获得优秀传承人展示奖;2014年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中国原创百花杯”中国工艺艺术品精品奖金奖……

7月19日,俞均鹏又踏上了外出交流的旅程,前往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参加《薪技艺》大展。

走进俞均鹏在居家的藏品室,我们大为惊叹。尽管只是部分藏品,但足以让人窥见徽州漆器的魅力,竹器、木器、金器;匾额、日用品等等,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闪耀着熠熠的光彩。俞均鹏说,这几年他收藏有五六百件徽州漆器藏品。

俞均鹏说,曾经,他前往上海参观俞升寿经营的海派漆器艺术馆,促使自己萌发了建设徽州漆器博物馆的想法。这不仅是为了世家传承的荣誉,更是对徽州漆器的一份责任。让徽州漆器这一民族的工艺奇葩更好地发扬光大。

俞均鹏说,下一步他打算建设徽州漆器的非遗传习基地,在专注中高档产品的同时,对一些适宜于规模化生产的技艺开展传承培训,将徽州漆器这门技艺传承下去。目前,他已经注册了“俞金海”、“俞连源”商标。

传承的路并不轻松。既要传承家族的荣光,又要创新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俞均鹏一直在努力。

新闻推荐

合肥“铁人”摩拳擦掌迎战世界高手

本报讯月日,来自全球个国家和地区的余名铁人三项运动高手将云集合肥,争夺中国境内首个IRONMAN.3赛事冠军。在这些选手当中,当然少不了合肥本土选手的身影。据介绍,近年来,铁三运动在合肥蔚然兴起,已经...

 
相关新闻
 
热门评论俞均鹏循祖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