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雍正的“德”与“失” ——读《雍正帝》 ■林 颐

四川政协报 2016-10-25 00:00 大字

[摘要]——读《雍正帝》 ■林 颐

雍正是一位传奇的帝王。许多外国汉学家对雍正也很感兴趣,比如日本京都学派代表人物宫崎市定写的《雍正帝》影响很大。这部史学著作最早由岩波书店于1950年推出,成为日本民众认识雍正和清王朝的普及读物。

京都学派强调实证研究,注重文献的考订,从中挖掘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本书附录收有宫崎对《雍正朱批谕旨》的解题文章,这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长论文,占了本书的四分之一篇幅,文章反映的对雍正的看法和正文相呼应。本书史料撷取精当、辨析有力,充分突出了雍正的才品。

宫崎说:“雍正帝的才品在清朝首屈一指,其父康熙帝和其子乾隆帝亦难以望其项背。”评价相当高。“才品”释义应包括才能与品德。雍正的勤勉世上少有,他的大胆革新为其后的乾隆王朝缔造了盛世初景,养廉银与反腐相结合整肃了吏治,秘密立储法解决了清朝王位继承的难题,实行奏折制度、设置军机处巩固了王权,对西北用兵和对西南的改土归流都是可圈可点的政绩……雍正的确是很有才能的皇帝。但他为什么名声不佳呢?

雍正人品的两大黑点,一个是夺嫡疑云,另一个就是他对兄弟的态度。本书前两章解决这两个问题。宫崎围绕“懊恼的老皇帝”来分析康熙的心态,大致认定雍正是阿哥中最有可能的无可置疑的继位者。民间虽然有矫诏说、改诏说、下毒说等各种传言,但史界目前大多认可雍正的正统性。宫崎的研究走在前列。不过,雍正将八阿哥叫做“阿其那”(狗)、九阿哥叫做“塞斯黑”(猪),这么桩尴尬的事儿,宫崎用了戏剧化的场景手法,描绘两位阿哥破罐破摔、自认猪狗,雍正顺其自然传旨改名,这样的解释过于洗白,就不那么让人信服了。

皇家自古无亲情。就算是两位阿哥真的自请改名,那也是有意要让雍正陷于不义。这件事怎么掰扯,雍正都是做错了的。这种做法实在是很幼稚任性,不过倒也能说明雍正的“天真”。这种天真显现于雍正批阅的奏折里,嬉笑怒骂、真情流露。这无关紧要,还可以拉近君臣距离,敲打属下。但对曾静案的“天真”的处理方式,就有点微妙了。雍正编订《大义觉迷录》来和曾静对质,这真是匪夷所思、耐人寻味。怎么会有皇帝将自己的隐私完全曝于人前,以为能说清楚,便可让流言不攻自破呢?

史景迁分析过这件事,他认为雍正想以儒家的“文化建构论”破除曾静的“华夷之防”,并以“德配天命说”证明清朝统治中原的正当性,君臣大义应该超越华夷之辨。宫崎也关注雍正朝的意识形态问题。很多人认为雍正以法家施政,信奉严刑苛法,其实雍正的内里是儒家的。他想要成为一个有德的明君,所以他才那么在意他的法统和正当性。所以他才想去堵天下人的煌煌之口。“对基督教的誓言”是《雍正帝》中很特别的一章,几乎可以单独拎出来作为清世宗时期宗教流播的专题研究。

雍正认为“惟有德者可为天下君”乃万事不易之常理,非乡曲疆域之浅见所能妄加擅议。这是他的领导风格。宫崎说雍正是典型的独裁君主,“清朝特有的中国统治体系是由雍正帝完成的”。不过以我之拙见,雍正只能算是非典型的独裁君主,他有专制的权力要求,但他在决策时还是希望能得到臣民的认可和道德上的拥戴。他不是这个体系的完成者,但他启发了他的继承者,而大清帝国的衰败也起于乾隆晚期的烈火烹油。

雍正真心以为自己奉天命行事,其他人应该服从于他的统治,所以他才会对民间认为他“失德”感到如此惊讶,他的反应之强烈是为了维系他内心的道德信仰,他的权威。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马基雅维利开列君主之“德”,以刻薄与寡恩为首,爱比不上恨与怕更有效果。这一点,中西相通,古今皆同。雍正之有德、失德,不外于此。

新闻推荐

书很有意思,它不是百度上千篇一律的旅游攻略,也没有从宏大的角度进行文化鸟瞰,全书用网言网语写成,每篇不过千字,图文并茂,附注了很多童谣。最赞的是它对苏州的定位:

■罗凌在苏州火车站买了一本《情调苏州》。这本书很有意思,它不是百度上千篇一律的旅游攻略,也没有从宏大的角度进行文化鸟瞰,全书用网言网语写成,每篇不过千字,图文并茂,附注了很多童谣。最赞的是它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