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母亲的坚持,让家温暖

牡丹晚报 2016-10-28 00:00 大字

讲述:李瑞峰(牡丹区地税局工作人员)整理:牡丹晚报记者 朱 静

“我的母亲叫侯素生,今年87岁。10多岁就加入儿童团支援前线;她是当时村里唯一一个读书的女孩;家里揭不开锅依然供养孩子们上学读书;悉心照顾重病父亲18年……母亲用柔弱的身躯扛起一个家,让我的兄弟姐妹感受到家的温暖。”10月27日,家住牡丹区地方税务局家属院的李瑞峰向记者讲述了他母亲的故事。

母亲加入儿童团支援前线

1929年,我的母亲出生在曹县韩集镇曹庄村,那个年代军伐混战、民不聊生。母亲10多岁时,家乡来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从此,曹县韩集西北的刘岗、曹楼伊庄便成了原菏泽地委的驻地,红三村成为誉满鲁西南的革命根据地。

我的姥爷是地下党员,以卖酒为名送情报。有一年,叛徒告发,姥爷被日本人抓了起来。他们用皮鞭打、用火烤,都没从姥爷嘴里问出一个字。后来,姥爷昏迷过去,日本人以为姥爷死了,就离开了。日本人离开后,姥爷活了过来,逃回了家中。姥爷康复后,继续为八路军送情报。

在姥爷的影响和教育下,10多岁的母亲参加了儿童团、妇救会,做军鞋、送军粮、烙大饼支援前线。有一次,母亲和其他几位儿童团的成员给八路军送饼时,半道遇到了日本人,她们赶紧躲进了高粱地,才逃过了一劫。1947年,母亲被姥爷送到八路军开办的小学去读书,成为村里唯一一个读书的女孩。

母亲失去工作务农持家

1950年,母亲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原菏泽晁八寨干部学校速成班。母亲毕业后被分配到县粮局工作,不久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县委作为青年妇女干部培养对象,抽调到乡里做妇女工作。然而,在1958年的 “反右倾”斗争中,母亲写了一首打油诗,反应农民生活困难及大跃进的失误,被打成右派、开除党籍,到工厂劳动改造,工资由35元降到18元。当时的母亲29岁,已经有了三个孩子,最小的我2岁,最大的哥哥5岁。

为了照顾孩子,母亲申请回家劳动改造,并得到批准。母亲回到家以后,每天下地劳动挣工分。父亲在当时菏泽县里的税务部门上班,母亲带着我们兄弟姐妹住在生产队的一间杂物房里。

母亲是裹过脚的小脚妇女,白天在田间出力干活,田间劳作完,还要带着我和大哥割草喂猪、羊、鸡。到了夜里,我们都进入了梦乡,母亲还要纺纱织布做针线活,自家穿不完拿到集上卖钱,换些油盐,或买点救命粮。

就这样,我们家穷得有时候连一口吃的都没有。1961年,我二哥出门割草,经过一条还没有膝盖深的小河,歪倒后没有力气站起来被淹死了。

母亲悉心照料重病父亲18年

在那个家里五分钱都拿不出来的年代,母亲坚持让我们兄弟姐妹几个上学读书,并且对我们的学习情况很关心,每天检查作业,提问问题等。

由于我们几个都上学,家里吃饭的多,挣工分的少,实在没东西吃的时候,母亲就把地瓜秧磨成粉让我们吃,因难以下咽,吃一小口就要喝几口水才能冲下去。

在母亲的教育下,我们兄弟兄弟姐妹都相继参加了工作。1978年,母亲被平了反,恢复了党籍和工作。

本以为好日子要来了,父亲却被查出患有脑血栓,并留下了后遗症。1980年,父亲的病越来越严重,生活已经不能自理,母亲只好提前退休回家照顾他。在母亲的照顾下,父亲又活了18年,创造了脑血栓重病人向生活挑战的奇迹。

现在,我们兄弟姐妹4人都有了稳定的工作,也有了自己的车子、房子。想想过去,再看看现在,母亲经常乐开了花。母亲今年已经87岁高龄,她希望我们兄弟姐妹: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工作,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