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丹青不知老古稀把画学

半岛都市报 2016-08-14 00:00 大字

■夕阳红

和同事聊天,一人感慨:“虽然还有20年才退休,可我现在都能看到自己退休后的样子,也就是帮女儿带带孩子,买买菜、遛遛弯什么的。”

对70岁的刘翠美来说,退休后的她也曾沿着这种“一眼望到头”的路走下去:怀孕的女儿一声呼唤,她就心甘情愿地撇家舍业,和老伴儿从老家荷泽来到人生地不熟的青岛,一手包揽起照看外孙女的重任。

依据常理,刘翠美的晚年就要如此一成不变地过下去了。毕竟,她和任何一名“青漂”的老人一样,以前的亲戚朋友、社会价值啊,都已离她太远。可她猜到了开头,却没猜中结尾:一个新的朋友——“国画”走入了她的生活。

半岛记者刘依佳

看大外孙女,姥姥要转型

看过一句话,是这样说“隔代亲”的:“姥姥的怀抱,是每个孩子幸福的依靠。姥姥眼里,每个孩子都是最可爱的天使。姥姥是妈妈的妈妈,所以姥姥的爱,不是‘爱×2’,而是爱的平方。”

刘翠美就是这样一位“爱到骨头里”的姥姥。自从接过了照顾宝贝外孙女的重任,她和老伴儿没有一刻不是围绕着孩子打转的:无论是孩子的吃喝拉撒,还是学走路学说话、幼儿园接送,老两口全包了。就连女儿带孩子去学钢琴看儿童剧,老两口也是坐在小区外的石条上,眼巴巴地等孩子回来。

“虽然累,可一看到孩子的笑,一听到她亲热地叫我‘姥姥\’,我就什么烦恼都没有了,也觉得挺充实的。”刘翠美笑着说。可不知不觉间,外孙女就到了该上学的年纪了。忙活了六七年的刘翠美终于闲了下来,可她反而不适应了,该干点儿什么打发时间呢?

“起初,我打发时间的方式和不少老人都一样:看电视。那阵子可迷电视剧了,什么剧都看。可看来看去,其实也挺无聊的,直到孩子们都回来了,我才觉得有点意思。”

这时,来探望老人的儿子提醒了她:“妈,你整天窝在家里,就不能像人家那样去上个老年大学,学个写字、画画什么的?”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儿子这么一说,刘翠美心思也活泛了,“我还真去报了个班,学画画。”

于是,2014年9月3日,和外孙女一样,刘翠美也背起了“书包”,高高兴兴上去学去了;又和外孙女不一样,刘翠美的双肩背包里装的不是书,而是画画的家什儿:“老年大学,我来也!”

来自牡丹乡,最爱画牡丹

退休前,刘翠美是一名工作了40年的医生,用她的话说,听诊器没少拿,画笔却一碰也没碰过。“开篇儿第一课,老师教我们画花。”这在别的学员眼里平淡无奇的一课,却勾起了刘翠美久藏心底的温暖记忆,“我的老家就在荷泽市牡丹乡牡丹区。打小我看到的、闻到的都是牡丹,我最爱的,也是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对我来说,是‘唯有牡丹是乡情\’啊!”所以,老师这一让画花,刘翠美的兴趣立马急速上升,铺开宣纸,研墨调色,认真地跟着老师一笔一划地学起来,“我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牡丹画好!”

但是,老师虽然让画花,却并没有教牡丹,而是让学员们画菊花。“教我们的朱国涛老师说,菊花是最容易画的花,学什么都是由易入难。”虽然开始没能画自己最爱的牡丹,但刘翠美是个特别听老师话的学生,老师让画啥,她就认认真真地画啥,从菊花到梅花,从树上的小鸟到花丛中的蝴蝶,她都认认真真地练习,“可能是我们老年人受外界干扰比较少,心容易静,我觉得学画就得有这个心态,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带着功利心”。

明年回老家,专门去写生

“不拿画笔,真不知道这一个花瓣一片叶子里藏着多少门道呢!”刘翠美告诉记者,画菊花,最难画的不是细如丝乱如麻的花瓣,而是叶子,“一片叶子至少要画五笔,这五笔还要分层次,一笔一笔下来,一幅画至少要花一个多小时,我一个上午最多也只能练习两三幅”。除了每天坚持练画两三个小时,她还买了很多花鸟的画册,一有空就翻阅、琢磨。如果女儿拿回家的杂志上有花鸟图片,那可就“遭殃”了,“我也会直接剪下来,保存到画册里”。甚至连每天早晨去附近的北岭山上晨练,刘翠美也会格外留意盛开的花朵,几瓣几蕊,仔细揣摩。

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刘翠美画的牡丹和蝴蝶不仅得到了老师的称赞,她还被聘为青岛市市北区文联美术家协会的会员,老人非常珍惜这个荣誉,练画的积极性更高了。她告诉记者:“我总感觉自己画的牡丹还不具动感,就和老伴儿商量,打算过了年回老家荷泽一趟,不探亲,就租个房子,专门写生,去画牡丹。我娘家亲戚多,不能告诉他们我回去,要不,就画不成牡丹了!”

■咏叹调

孝敬老人,必须只争朝夕□温均华

楼下住着一对老年夫妇,我搬来时,他们在此已住了六七年。

这对老夫妇貌似无儿无女,平时也极少和楼上楼下的住户来往,只是在楼道里偶然碰到了,相互间点头致意,或是简单地打声招呼。但我发现这对老夫妇十分热心。有一次,我出门忘了带钥匙,楼下电子门又锁着,家里还没人,我进不去屋,只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按响了老夫妇家的门铃,结果这对老夫妇不但给我开了门,还把我让到他们家中小坐。闲谈中得知,这对老夫妇并非无儿无女,而是子女双全,儿子大学毕业后分配去了省城,女儿毕业后去了日本。一儿一女平时极少来看父母,以至于全楼的住户都对他们产生了误解。

日子就这样平淡地过去了。三个月后的一天,我突然得知:老夫妇中的老大爷因患心肌梗塞去世了。操办丧事时,楼内的住户们见到了老夫妇的儿子。“本想过几年等房子分下来了,就把父母接过去享几天清福,谁料父亲竟先走了!”他说罢,泪水潸然而下。

回到家中,老大爷儿子的那番悔恨之词像春雷一样,轰轰地响在耳畔,震得我心里钻心地疼!现实生活中,像老人儿子那样的人何其多!应该说,我们这个社会充满了孝心,只是有些人在表达孝心时添加了时间和条件的限制:“等我有车了,一定拉父母出去转转!”、“等我日子过好了,就把爹妈接来享福!”、“等孩子上小学了,我就带父母出去旅游!”……诸如此类。于是,一个个原本早该实现的孝顺之举便在“过几天”、“等些日子”中一拖再拖,一推再推,最后,待时间和条件成熟时,老人却已不在,徒留满腔遗憾和悔恨。古语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都可以等、都可以推,而唯有孝敬老人这件事不能等、不能推,也等不得、推不得!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已上了岁数的爹妈!等“亲不待”之时再行孝,一切都晚了!

其实,现实生活中,孝敬之举随时随地可为,一个问候的电话,一个关切的眼神,一次含饴弄孙的团聚……都可以慰藉老人那颗为子女操碎了的孤寂的心!人生无常,天底下没有哪一个父母会站在原地等你。所以,应酬可以推一下,闲事可以放一下,而孝敬老人是万万等不得的,必须只争朝夕!

■养生新知

微胖有肌肉,老人才长寿

有钱难买老来瘦”,但研究发现,老人微胖一些,更易长寿。因此,消瘦的老人有必要完成“体重追赶”。老年人是否消瘦,可根据体质指数(BMI)进行判定,BMI=体重(千克)/[身高(米)]2,BMI<18.5为消瘦,18.5~23.9为正常,≥24为超重,≥28为肥胖。如果一位男性老人身高1.7米,体重50千克,BMI为17.3,则属于消瘦。一般认为“老年人体重稍高一点”(即BMI为21~23.9)比较好。

但老人要增重变微胖,绝不仅仅是增加脂肪,而更重要的是要增加肌肉。

老人体内不能有过多的脂肪特别是内脏脂肪,这样会让老年人更容易被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威胁,但如果老年人能因为肌肉而“超重”,那绝非坏事。这是因为,在不加干预的情况下,一个80岁的老人肌肉可能较年轻时丢失了一半之多。

这种情况在一些因为慢性病而运动缺乏的老人身上可能更明显。因此,老年人的重点不是“减肥”,而是“减脂增肌”,所以老人饮食中要特别注意补充蛋白质,尤其是优质蛋白,多进食瘦肉、牛奶、鸡蛋、豆制品这些蛋白质含量高、容易吸收的食物,配合适当锻炼,避免在苦夏或“秋老虎”的消瘦过程中丢失太多的肌肉。李群

“秋老虎”发威,来碗消暑粥

虽然已经立秋,可炎热的天气仍在继续。在这样闷热的天气里,老人的胃口容易变差,因此,医生建议老年人不妨少食多餐,煮些容易消化的消暑粥,“在粥里加一点荷叶,或者加点绿豆、红小豆”。绿豆、红小豆不容易煮烂,煮粥前一天将豆子放在冰箱里冷冻,第二天再煮粥时就容易煮开;或用微波炉稍微加热一下绿豆、红小豆,也更容易煮烂。

而对于老年人常说的要祛湿气,并不是人人都适合。据专家介绍,阴虚体质的老年人多数不适合祛暑湿,而痰湿体质的人则适合祛暑湿。北晚

朋友圈的“健康经”,别轻信

近日,《中国居民营养关注度大数据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正式发布,“水果、鸡蛋和香蕉”名列国人最关注的十大营养食物前三甲,而朋友圈盛传的吃香蕉排毒、喝蜂蜜水减肥、喝红糖水补血等多种“秘方”被列为“子虚乌有”之说。

白皮书指出,水果、鸡蛋、香蕉、蜂蜜、红薯、枸杞、红枣、海带、豆浆和红糖全年总阅读量达到20多亿次。根据阅读量排序,这十种食物成为最受国人关注的十大营养食物。其中,水果、鸡蛋、香蕉全年阅读量分别达到约1.1亿、1亿、7000万次,名列关注度前三甲。关注度最高的十种营养蔬菜则分别为:萝卜、大蒜、番茄、洋葱、黄瓜、芹菜、韭菜、香菇、山药和菠菜。

白皮书明确指出,朋友圈盛传的这些食物排毒、减肥、抗癌、降压、补肾、补血之类的功效,要么是子虚乌有,要么是忽略量效关系,少量摄入的效果微乎其微。所以,人们在食用这些食品时,切不可迷信所谓的功效,应进行合理饮食。

据介绍,白皮书还从人群年龄角度对国人的营养观进行剖析。从年龄分布看,中老年人成为最关注营养信息的人群,特别是四五十岁的人群。从男女比例看,女性对营养资讯的关注比例约为男性的2.5倍。羊晚

新闻推荐

中国海军在日本海举行实兵对抗演练

据新华社西安舰8月19日电从18日开始,由西安舰、衡水舰和高邮湖舰组成的海军舰艇编队,与东海舰队荆州舰等多艘舰船组成的编队,在日本海某海域展开实兵对抗演练。圆满完成“环太平洋-2016”演习任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