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 只有Karen可以与“朝阳大妈”一战
原创 麻薯 Epoch故事小馆
常年浸淫网络的朋友大概不会忽略“Karen”这个突然被万人唾弃的名字。只一个数字就能说明问题:Reddit上的FuckYouKaren(不需要翻译了吧……)条目自创建以来已经吸引了超过60万粉丝,人们在这里心无旁骛,专注于在线辱骂Karen。
Karen到底干了什么罪大恶极的事,这么招人恨?Karen作为一个梗,最早的出处已经很难考证。但十几年前脱口秀演员Dane Cook已经在自己的演出中狠狠地拿Karen开涮。
他说:我敢保证,每个朋友圈都有这么一位谁都不喜欢的朋友,ta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让这个圈子同仇敌忾。而且这个朋友,名字往往就叫Karen。
这个段子点燃了全场,大家纷纷表示,我身边那个讨厌鬼,真的就叫Karen欸!
经过美国民间的各种玩梗,Karen的形象逐渐被固定下来:中年,白人,女性,不相信科学,不相信地球是圆的,并且在疫情中表现得非常不配合。
Karen们往往是种族主义者,歧视有色人种,喜欢抱怨,喜欢刁难服务生,最喜欢讲的一句话就是“把你们经理叫来,我要直接和经理谈”。
(是不是一种熟悉的窒息感扑面而来)
难怪有网友发表辣评:Karen其实不一定真的叫Karen,Karen只是一个符号,她有可能叫任何名字。
但当她出现,别人会很快反应过来:啊,这是一个Karen!
为什么偏偏是Karen?
名字总有时代的烙印,Karen这个名字,是1960年代最流行的女宝宝名字之一。到了2020年的今天,当年的小Karen们差不多都长成了中年Karen。
Karen们成长于一个白人长期占据社会主流的时代,并且见证了美国逐渐变成一个不同族裔的大熔炉的过程。
对于这些中年Karen们来说,如果正好成长成为了一个包容多元的人,那自然很好。但如果对于新的社会现状难以接受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就会成为一个真正的“Karen”。
如果说这些信息还有些缥缈,那么还有一个元素让Karen的形象一锤定音:Karen们总是留着侧分的波波头,也往往是金发。这个发型,一度被叫做“把你们经理叫来”头emoji也要跟上
自从人们总结出了这个发型规律,Karen一下子有了脸。
有研究网络流行文化的语言学专家说,正是发型这个元素,让Karen作为一个梗传遍了美国大地。
看起来要成为Karen还需要符合不少条件呢?
不过一旦成了全民狂欢的网络热梗,Karen的“准入标准”其实并不那么复杂,简单来说,只要是盛气凌人吹毛求疵的白人妇女,都可以被认为是一位Karen。
最近的几个名场面Karen:Officer Karen,因为等麦当劳出餐多等了一刻钟而情绪崩溃,po出了自己的流泪视频一位Karen哭着抱怨,疫情中戴口罩让她无法呼吸,无法看清别人的脸(发型跟上了)
甚至,不需要是白人妇女,只要表现出了令人反感的种族主义和滥用特权的倾向,就都可以被认为是Karen,当然也包括大量的男Karen,以及黑人Karen。
大西洋月刊就曾经用过这样的标题:“川普算是Karen本ren了吧?”Karen这个形象已经存在了十余年,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尤其走红。原因不消说,和美国现在的大型反种族歧视运动有关。
这场运动的导火索之一,就是白人女子Amy Cooper在中央公园遛狗时,被她的黑人邻居提醒要拴好狗,Amy Cooper断然拒绝,并且在邻居意图录像时报了警,报警时反复提及“有个黑人在威胁我和我的狗”。
这一段视频很快引爆了社交网络,浏览量超过了4000万次。人们认为Amy Cooper的言行扯下了美国种族平等的遮羞布。那位黑人邻居Christian Cooper说,她的行为触动了人们对于种族歧视的敏感,因为她深知,自己可以利用自己的白人特权来对对方造成伤害。
同一天,明尼阿波利斯的黑人George Floyd被警察跪颈而死。两件事一起,成为了风暴的开头。
Amy Cooper后来丢了她的金融业高管职务,还交出了她的狗。
她身上的标签变成了“中央公园Karen”。Amy Cooper
现在全世界都处于一个夹缝中的时刻:疫情将过而未过(国内外都是如此),人们隔离在家,失业率暴增,民族主义泛滥。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都变得非常紧张,种族歧视越来越明目张胆。
更重要的是,网络使得信息能够像病毒一样被复制传播,所以Karen们得以成批量地展现到人们面前。
Amy Cooper这样热衷于利用自己白人特权报警的事情不是孤例。前些年就有一个白人妇女报警举报一群黑人正常烧烤野餐,她报警的照片也被做成了meme,并且在当下的情境中再度被刷得满屏都是。她被称为“BBQ Becky”,Becky可理解为和Karen差不多意思的英文人名
最近外网有一个#KarenGoneWild 的tag也成了大热点,微博上有博主搬运,这里给到一个截图:已经有二次创作面世:@Joshua
这张恐怖图传播量很广,成为一个经典的Karen形象。女主究竟叫什么名字不再重要,一次又一次深入人心的,只有Karen。
Karen也不再仅仅存在于美国,在国内,也有许多年轻人开始回忆自己曾经遇见的Karen往事: 这些Karen遍布世界各地。他们形象不一,但是又在某些方面那么类似。他们毫不避讳自己的狭隘和傲慢,通过网线,Karen的形象被一步步填充起来。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人们聚在一起讨伐Karen,可能是少有的同心同德的时刻。这样的Karen感觉确实没什么可取之处,换句话说,被群嘲也是在所难免的。每一个在#FuckYouKaren收集素材,辱骂Karen的人来说,可能也是这么想的。
但那些真的叫Karen的人怎么想?
CNN曾经采访了一个名叫Karen的华裔女孩 Karen Sun,她年轻,笑容灿烂,一头利落短发,和“Karen”完全不一样。Karen Sun表示,这个梗完全不会给她造成困扰,现实生活里,毕竟不会有人真的因为她叫Karen而歧视她。
比起真正受到种族歧视的有色人种,Karen这个名字被拿来开涮,对她来说完全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只是叫Karen而已,我又不是他们所说的那种Karen,那就随他们去好啦”。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维持这样乐观的心态。而且在全民玩梗的时刻,有一个问题应运而生:Karen的边界在哪里?
已经有人提出,Karen梗的泛滥其实反映了一种强烈的厌女情绪。“讨厌鬼”并不只有白人女性,却只有“Karen”这一虚拟的白人女性形象成为了众矢之的。
男性们,无论是David、Ben还是Jack,无论他们行为有多恶劣,他们也最多被称为“男版Karen”。
和Karen类似的,还有一个形象“Kyle”(很可能是Karen的儿子),指代那些蛮劲儿十足、叛逆又傲慢、喜欢喝功能饮料的蠢头蠢脑的青春期白人男孩(想想哈利·波特的达利表哥吧),但Kyle的知名度远远不及Karen。
事实上,Karen们可能在现实生活中享有一定特权,但是在网络世界,没有比攻击嘲讽中年妇女更安全的行为了。
她们拙于网络的表达,她们没有权势,甚至一个“中年女人”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厌女大环境中的笑话。
这好像不是这么公平。
尤其是,当Karen这个梗病毒式传播时,Karen已经成了一种“口袋罪”。只要你恰好是一个白人中年女性,只要你行为稍有不妥(甚至没有不妥)时,就会有人兴奋地指认,看,这里有个Karen!
外网确实也有不少女性网友,或是一些本名叫Karen的网友提出过抗议,她们表示这样玩梗会让她们觉得有点受冒犯。
尽管这是很正常的表达,结果只引来更多网民的狂欢:瞧你,斤斤计较,果然是个Karen!
但用娱乐化的声量来消解他人的感受和发声,其实也不是追求平等的行为吧。一直到这里,你可能都觉得这是一场在西方网络世界的狂欢,在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Karen似乎和我们的生活没什么关系。
但如果把Karen替换成我们一度熟知的那些网络梗,譬如“凤凰男”“屌丝”“田园女拳”,或是上文提到的“朝阳大妈”,你就知道这一切的走向并无二致。
我们所处同样的特殊时刻,很多感受和突然涌现的社会现象是非常类似的。
我们压抑、烦闷、脆弱,我们也同样热衷于在网上刷梗、抱团、狂欢。有时候是因为正义感和幽默感,有时候却什么都不为。一些网络梗实在过于流行,有时候甚至可能完全改变人的思考方式。
要小心呀,几十万人一起在线辱骂Karen的时候,也要知道,虚拟世界的归属感与成就感也是虚拟的。现实生活远远要比流行梗复杂得多。
往期推荐
作 者 | 麻 薯
编 辑 | 麻 薯
设计、排版 | 译 尹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Epoch意为“新时代、新纪元”,也有“历史或生命中的一段时刻”的意思。不论这是最好还是最坏的时代,这都是一个有故事的时代。
原标题:《在美国,只有Karen可以与“朝阳大妈”一战》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经合组织集合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就数字税议题需要协调各成员之间利益。经合组织秘书长安赫尔·古里亚敦促各国继续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