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道德是否容得了旁观

齐鲁晚报 2018-12-08 09:10 大字

□秋华

在一些公共性案件的媒体报道中,除了受害人和施害者,往往还有一群人会进入公众视野,就是旁观者。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不可避免或主动或被动地充当过旁观者的角色。对于旁观者,是否用一般的道德审判,诸如自私冷漠,就可以解释?旁观者应在何种程度上承担公民责任?旁观者面临的困境又是什么?《旁观者:一桩美国凶杀案的现代启示》一书通过重新讲述50多年前轰动全美的一桩案件,为人们思考旁观者问题提供了新的角度。

1964年,美国纽约市年轻女子基蒂在自家门前被人用刀捅死,犯罪过程共持续33分钟,28岁的受害者基蒂全身13处穿刺伤,凶手往返两度追杀基蒂,三次拿刀捅向她。《纽约时报》随后刊发头条新闻,宣称在案发过程中共有38人耳闻或目击凶案发生,但均未报警,引发全美对于都市人情冷漠的大讨论。人们将本案视为一则现代都市人情冷漠的寓言,纷纷指责报道中提及的38个未向受害者基蒂施以援手的证人冷漠无情、道德败坏。就这样,旁观者这一群体被推上了道德审判台,几乎第一次占据了有关案件的舆论焦点。

在此后的50多年中,基蒂的遭遇被人搬上荧幕,写入歌词,案件中那些让人毛骨悚然的细节不断隐晦地出现在各种影视剧和真实案件改编的故事里。吉诺维斯案在美国成为家喻户晓的案件,从未淡出公众视线。而每当类似案件发生,对于旁观者的谴责声也始终不绝于耳。

多年后,作家凯文·库克通过警察局档案、庭审记录和自己的多番追索和走访,逐步还原了基蒂案的细枝末节,并指出《纽约时报》为追求新闻点,对报道中所涉的细节多少做了不实的处理。比如有些所谓的“旁观者”是因为将罪案误解为一般口角,或被害人走出视域不知所踪而没有报警。清楚了解正在发生的是一桩凶案并袖手旁观的严格意义上只有两个人,而非报道所称的38人。在《纽约时报》炮制的“38个旁观者”中,固然有少数真正胆怯和冷漠之人,但也有人报案,还有人冲出自己的居所守护垂死的受害人基蒂。

基蒂案恰恰是纽约犯罪率飙升的序幕。这一案件本身,也为美国建立良序社会做出了一些贡献,比如直接促使911报警系统、社区互助组、好撒玛利亚人法案等的建立,并促使一些美国人为避免基蒂案悲剧的重演,在危难面前,主动挺身而出。

在很多案件和生活中的一些突发事件里,既非施害者,又非受害者的过路人群,广义上说,都可以被笼统地称为旁观者。旁观者原本是个很中性的词,旁观者的表现,往往有好有坏。《旁观者:一桩美国凶杀案的现代启示》一书启示我们:旁观者这一被推上道德审判台的人群,是否可以在法理、人情、伦理、公民社会责任的角度,被重新讨论?学者许纪霖推荐《旁观者》一书道:“在突如其来的陌生人的苦难面前,人类的道德是否容得了旁观?本书所描述的吉诺维斯案,读了令人震撼。每个人或许都应该自问:假如身临其境,我会怎么做?这里没有好人与坏人之分,只有人性中光明与幽暗互相纠缠。是的,神性与魔性,是心灵深处永恒的战争。”

新闻推荐

特朗普拜访小布什 两百米动用总统车队引嘲讽

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去世后,以小布什为代表的家族成员近日在华盛顿,为父亲准备葬礼活动。而由于美国总统特朗普与布什家族间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