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影视赏析·工业烙印下的理想主义——《血战钢锯岭》观后

安徽日报 2016-12-23 00:00 大字

[摘要]《血战钢锯岭》观后

■ 费英凡

不带任何武器上战场,不以杀敌为目的。这样的人,是救世主,还是疯子?

然而,在梅尔·吉布森十年磨一剑的二战大片《血战钢锯岭》里,我们见识了这位叫戴斯蒙德·道斯的美国弗州“玉米秆”,仅凭借一己之力,在枪林弹雨的太平洋焦土战场上,救回了名战友。他瘦弱、寡言、多情,纯净的眼神里没有半点圣人的神采傲气,平静虔诚的内心,我想一定藏着一片瓦尔登湖,可以穿越所有的喧嚣与黑暗。

令人匪夷所思的这位真实历史人物是一名军医,因为战争,他似乎让人们见证了什么叫“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的侠客境界。他浑身似乎都有神灵的护祐,子弹会绕过他的身体,又如隐形人般地在日军眼皮子底下救人。但他又不是圣人,小时候误伤过哥哥,还差点拿枪射杀了毒打母亲的酒鬼父亲。道斯不愿意在前线举枪射杀任何一个人,他因自己的和平理想遭受着其他战士们的排挤,被所有人误解为懦夫、异类,甚至遭到群殴、走上军事法庭受审,可他从来没有退缩过。最终救他的除了《圣经》里的“未婚妻”,还有曾经诅咒他和兄长参军的父亲,更有羞辱过他的战友史密堤战场上的“神助攻”。老道斯是一战荣誉士兵,由于好友死于战场一直走不出战争的阴影,只能用酒精和暴力来麻痹自己。儿子的坚定的意志,改变了老道斯固执的态度,腰板挺直的父亲回眸神情凝重的一望,消解了父子间所有的误会和怨气。

看片前,我早已预感到电影所应该有的气质,导演梅尔·吉布森的电影与众不同,既有好莱坞标志性的工业烙印、艺术流程,也有自己对细节的苛刻追求,前半程的铺垫冷静、直接,把矛盾冲突很自然地从死角带出了精神活口,后半程让观众跟随戴斯蒙德·道斯的步伐,去感受、去接近、去触碰最真实的人性。当然,这种真实中充满了理想主义的主观视角。

电影的格调恍若道斯本人,低调、平淡,努力倾听内心的旨意,反而像写一篇人物通讯那样,细腻地展现了道斯成长中的烦恼与喜悦,包括他对信念挣扎、坚守的种种付出。你可以听不到那些激烈的枪炮声,也可以忽略掉太多血腥恐怖的场景。道斯宛如一根针,不用枪、不回击,只身游走于弥漫的尘烟中,拼尽全力缝补这层层被摧毁破损的家园。

“玉米秆”变成了孤胆英雄,这也让我产生了疑问:不拿枪不杀戮地上战场,就是懦夫?相反,因为你手中有枪,才会在战场上套着护身符而奋力杀敌,难道就不存在金属外壳包裹下的胆小鬼吗?英雄这样的光环,道斯闭而不谈,他只谈铁锯岭上救战友兴奋相望的那一刻。片尾的访谈录中,年过八旬的道斯在讲述时,忽闪着童贞般清澈的可爱神情,就像《辛德勒名单》里,辛德勒戴上犹太人为他打造的戒指,动情地哽咽那样。自然而然的真实、朴素,才是说好故事的关键。

《血战钢锯岭》有着严密的结构线,史诗般地演绎,处处可见故事之外的美式正义“中心论”,与其说是创作者对主流价值生态的认同,不如说是一种自觉,文化的自觉,说教的自觉!没错,他们试图用“艺术洗脑”来灌输这种“中心论”,但我们早已习惯这种伎俩。真正值得深思的,是这种说故事的模式。

新闻推荐

中科大验证“宇称-时间”中的超光速现象信息能以超过1.9倍的光速传播

本报讯(记者桂运安)8月19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布消息,该校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非局域量子模拟器,并验证“宇称-时间”世界中的超光速现象,发现信息能以1.9倍的光速传播。该成果首次展示非局域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