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古籍拍卖的江湖风云

安庆晚报 2016-10-28 00:00 大字

[摘要]□ 王 淼

 

读《古书之媒》,听民间藏书家韦力与嘉德拍卖有限公司古籍善本部总经理拓晓堂的对谈,感觉就像两位武林顶级高手纵论江湖事:名门世家的隐士耆宿纷纷登场,各大门派的藏书大佬一一现身。其间种种,既有高手过招的心法与招式,又有江湖背后的策划与筹谋;虽然没有刀光剑影的对攻与对决,却也同样惊心动魄,足以令人过目难忘。回首二十年来中国古籍拍卖行业的江湖风云,在韦力和拓晓堂的眼中,所有的缘聚缘散与恩怨纠葛,最终化作了一席笑谈——正应了金大侠的那首诗:“天下英雄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鸿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

说实话,我不懂古籍,对古籍版本学的知识更属门外汉。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就《古书之媒》的阅读而言,我基本上处于看热闹的阶段。但这并不妨碍我喜欢这本书,喜欢书中饶富趣味的内幕揭秘和八卦传闻,喜欢两位对谈者言语之间所流露出的浓浓的爱书之情。对于古书拍卖行业来说,二十年不过是一段很短的时间,但对于正处在起步时期的中国古书拍卖行业来说,二十年的时间却包含了太多的忧喜悲欢,也发生了许许多多堪称传奇的故事。毫无疑问,作为古书拍卖的买方和卖方,以及两位资深的爱书人,韦力和拓晓堂既是这二十年来中国古书拍卖的参与者,又是这二十年来中国古书拍卖行业与中国古书拍卖逐渐发展与成熟的见证者。在这二十年中,他们曾经看到了许多局外人难以看到的奇书,接触到许多局外人难得一遇的奇人,经历过许多局外人难以想象的奇事,他们将这些奇书、奇人、奇事以对谈的方式整理成书,将中国古书拍卖二十年的精彩人事展示在读者面前。

以对谈的方式感知中国古书拍卖二十年,首先需要对谈的双方口才好、有文采——形诸文字,有“料”、开眼界、长学问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言语幽默,富有情趣。应该说韦力和拓晓堂两人都是谈话的高手,一个善于“诱供”,一个容易“上钩”。前者的访谈提纲涉及到古书拍卖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诸如古籍拍卖的征集、图录、封面、估价、佣金、保证金、乃至市场的运作等等;后者细心解答之余,则常常“跑野马”,谈及更多的却是中国古书拍卖行业创办的经过,古籍征集背后的人与事,古籍的艺术价值和珍贵之处,一些藏书家的藏书经历与心得,买家与卖家之间的斗智斗勇……更多的时候,反倒是这些“跑野马”的话题更富趣味,当然也更吸引我的阅读。诸如国宝级文物《出师颂》原件与题跋珠联璧合的过程,讲述出来就像一个颇富迷幻色彩的传奇故事;故宫内阁大库里清理出来的“八千麻袋”残书与奏折的传闻,今天听起来,则更像是一个童话世界里才会有的传说。

同样饶富趣味的还有一些事关收藏家的逸闻轶事,比如,民国人物曾仲鸣的儿子隐居美国深山六十年,自修成为世界战争史的专家,甚至将自己养的猫起了一个德国皇帝的名字;天津冯家阳台上随便摆放的一对大罐子,居然就是清代官窑重器;胡适当年收藏《石头记》抄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是靠邵洵美的帮助得以达成心愿,胡适后人后来出让这本书,居然也与邵洵美的后人有着一定的联系,是因缘巧合还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另外,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黄裳和黄永年二位先生:黄裳看似木讷,其实内心十分精明。黄永年则性格硬朗,快人快语。二位先生做学问的路数不同,他们之间也曾有过一些微妙的互评,从中既不难看出他们性格的差异,同时也可以让人感悟藏书的不同目的和意义。

对于以韦力为代表的民间藏书家而言,古籍进入拍卖时代,既意味着公开、透明的信息共享与“大力者得之”,又意味着“捡漏”之类传统淘书趣味的丧失;对于以拓晓堂为代表的古籍拍卖方而言,古籍的拍卖就是为了引起众人的趣好,把古籍推到一个很高的位置上去。中国古籍拍卖二十年的发展与变化,之于买卖双方的重要性显然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更为重要的是,重大的市场价位能够让世人了解古籍的文物价值和文化价值,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古籍的保护,却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

新闻推荐

美研发出 提升面部表情 识别技术的新系统

美国迪士尼研究中心最新研发出一项新技术,可大幅减少训练面部表情捕捉系统所需的大量数据。研究人员认为,这项新技术可在保证面部识别精确度的前提下,提升机器学习的灵活度和工作效率。机器学习使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