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老”棉被暖得贴心柴火灶“土”得有味消费理念回归自然“回到过去”成生活新风尚

安徽商报 2016-10-22 00:00 大字

[摘要]消费理念回归自然“回到过去”成生活新风尚

“我多想能回到过去,陪你一起再数着星星……”回到过去——成为一种新的生活追求。而在后工业时代,这种追求正悄悄掀起一场消费革命,吃现碾的稻米,用纯棉花的被褥,柴火堆上架起土锅土灶,姑娘们往脸上抹起了香粉,小伙子当上手工匠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退化和进化撞出新的蓝海。

自己买稻谷现场碾米

自己将稻谷脱壳成米,一直以来是农民的惯常做法。把稻谷加工成米,然后运往城市销售,这几乎是固有的加工和销售模式。如果把稻谷运进城市,现场脱壳、现场销售是否可行呢?在合肥市芜湖路安港大酒店的一层粮油超市里,一台自动碾米机每天吸引着不少客户。

家住附近的王大妈,买了30斤本地籼稻,往碾米机一倒,一按电钮,流出白花花的大米。再用筛子扬一扬,附着在米上的少许米糠便飞了出去。据超市负责人徐秀丹介绍,“现场碾米是超市推出的一项新业务,我们这里的大米都是现场加工的,是新鲜的米,没有添加任何防腐剂、增白剂和香精。”

据介绍,传统的吃米习惯是将稻谷用磨米机碾磨去壳脱皮后,经过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最少3个月以后才能进入家庭餐桌。而大米存放超过7天,其营养成分就会逐渐流失。“现场加工、现磨现卖,大米的加工过程从头到尾一目了然,顾客觉得新鲜,吃得也放心。”徐秀丹说。王大妈告诉记者,这里卖的大米价格虽然比一般的米贵些,但品质有保证。“吃的东西就要求原汁原味,不能掺假。”

柴火灶农家锅勾住味蕾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开门七件事,如今,排名第一的“柴”却在城市难见踪影。然而,近几个冬天,这种古老的烹饪方式正在合肥复兴。

在美团键入“柴火”两字,合肥范围内就会跳出几家店来。这些“星星之火”大多坐落于城市小街小巷。店招很类似,大多包含“锅、灶、土”几个字,其后简单明了地跟上食物种类——柴火鱼、柴火鸡、柴火羊肉……不一而足。每张桌子就是一个土灶,大铁锅炖着,下面熊熊燃着柴火,烟通过曲折的烟道,把整个屋子烘得暖洋洋。

在潜山路上一家柴火鸡店,傍晚时分,一对小夫妻走进店里,点好单,服务生会过来慢悠悠地打开柴火炉生火;火旺之后揭开锅盖,在锅里撒了几枚蒜头,然后倒上菜油,挥动马勺,炝出香气。随后,往锅里下鸡肉和配菜,同时会加上一瓶啤酒,盖上木质的盖子。大约十分钟,热气开始大规模出现,揭开锅盖,鲜香扑鼻。据店老板介绍,柴火灶除了热闹的气氛,还有一种情怀在里面。因为“现在城市很多年轻人和小孩,都没见过祖传烧饭模式”。

不仅是烹饪手法的回归,柴火灶的食材强调“土”。和真正原生态的“乱炖”相比,眼下的柴火菜更细腻考究。位于生态公园附近的某柴火饭店老板老方告诉记者,所有的食材都是来自农村,尽管原材料的品相并不周正,不如超市货看上去精美,但柴火加土味,才能真正吃出过去的味道。

棉花被发动“二次革命”

国庆之后,安徽商报社接待了一波又一波前来预订棉被的读者们,购买热情超乎想象。本月初,安徽商报电商平台商报有礼推出新疆棉花被,“我们开始是想做个季节性产品,选择棉花被主要考虑与新疆都市报有合作,能够拿到一手货源,在产品品质及价格方面都具备优势。”项目负责人陆慧敏介绍,一开始选择推棉被心里也很忐忑,因为市面上的被子五花八门,有羽绒被、蚕丝被、驼绒被等等,对于传统棉被的市场接受程度心里没底。

一位退休大妈看见报道后乘车到报社来预订棉被,她介绍说,自己30年前买的一床棉被,至今仍在使用,不板扎,不起球,保暖效果给力。现在想给自家再添两床棉被。除了中老年朋友喜欢棉被外,政务区上班的许多白领也纷纷下单订购。

由于是提前预订,产地快递直送,许多消费者都迫不及待要拿货,甚至连样被都想买走。为此,商报有礼特别举办一场现场直销,许多读者生怕抢不到,一而再再而三地打招呼要预留。陆慧敏说,“从棉被的消费可以看出,在生活产品多元化的时代,老百姓却追本溯源,反而喜欢传统的、天然的产品。”

“老土”国货迎来春天

走在屯溪老街上的刘若溪被一间名叫“谢馥春”的店吸引。她和闺蜜走进去,被一款鸭蛋形的粉饼吸引,嗅着淡淡的香味,轻轻地在手背上试擦,皮肤光亮明润。刘若溪说,自己知道“谢馥春”是个百年国货品牌,之前看过网友分享,今天刚巧遇到实体店,果断“拔草”。

店内的服务员一边指导顾客试用胭脂、香粉、唇彩、眉粉,一边讲着品牌的历史故事。据她介绍,谢馥春香粉铺于清道光十年,由扬州人谢宏业所创,至今已有180余年。独创“鲜花薰染、冰麝定香”的独门绝技,是当时贵妇们的标配。

不仅是护肤品,就连女性用品卫生巾也在回归。记者在淘宝搜索发现,一种棉质卫生巾正在热销。宣传图片上写到:15年前美国将一次性卫生巾带到中国,但却忽视了卫生健康问题。传统的水洗卫生巾虽然麻烦,但安全无化学添加,更符合当代健康需求。

年轻皮匠操起“老手艺”

磨皮、运刀、飞针、缝线……85后皮匠小飞窝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开始练“武功”,制作一个油蜡皮钱包。

一张宽大的工作台,一块纹理规则的牛皮,几把自制的裁皮工具……这是小飞干活的家伙。 2013年,他大学毕业,父母经营的一家餐厅等着他接管,然而他却放弃了,一头扎在复古文化中。小飞说,在他身边有一个圈子,穿阿美咔叽、梳大油头、用手工皮具。

通过买书和网上学习,小飞从皮料的特性、剪裁、缝纫工艺起一点点开始学起,初期制作一个卡套就需要半个月。如今,摊开一块完整的皮料,他只要轻轻一摸便能了解它产自哪里,属于植鞣革还是油蜡皮。制作技艺也越发娴熟。小飞的皮具只接受订制,而且价格堪比一线大牌。

小飞说,年轻人玩皮具,既要去传承老一辈的技艺,同时也要求新求变,在这门传统艺术中加入自己的设计和创意,满足个性化需求。 记者郑茹

新闻推荐

可以这很李安《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开画口碑猛涨票房还待检验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开画口碑猛涨票房还待检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