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转化,激发“第一动力”——科技创新系列报道③
[摘要]科技创新系列报道③
■ 本报记者 桂运安
走进阳光电源展示厅,一排排光伏储能逆变器,令记者耳目一新。这些设备的广泛应用,意味着光伏发电将走进千家万户。 “这些拳头产品,都是科技成果转化结出的硕果。 ”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表示,该公司核心产品光伏逆变器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转换效率超99%,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批量销往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等50余个国家。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阳光电源抢占国外市场,只是安徽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激发“第一动力”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安徽省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创新中迅速崛起。
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和产品迈向产业链中高端
噪音小、动力足、绿色无污染……在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操作员熟练地操控着一辆2吨电动托盘搬运车,麻利地搬起货物。 “现在物流业发达,这种电动搬运车很受欢迎,也代表了未来发展趋势。 ”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薛白告诉记者,该公司非常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先后成立先进制造研究所、智能车辆研究所等,研发智能制造、无人搬运等先进技术。
去年,省委、省政府确定智能语音、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等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产业和产品不断迈向产业链中高端。但在成果转化中,仍存在企业核心技术不多、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企业作为主体必须要加大投入,尽快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江海河坦言,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学家大多立足于国家需求和个人兴趣,研究出来的最新成果可能会与企业需求脱节,企业想要核心竞争力就应加大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对接和合作,研发出更多市场需要的先进技术。
“政府应尽快出台详细、具体、配套的成果转化政策,鼓励高校走出去、企业走进来,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技术从图纸到商品的转化。”刚刚获得省重大科技成就奖的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表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车间,有很长一段距离,目前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衔接机制,使得很多创新成果得不到应用,造成巨大的浪费。
“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协同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省委书记李锦斌表示,安徽省将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射频芯片、集成电路、燃气轮机、生物医药等具有较大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助推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三级跳”,大力推进一流的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建设。
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带动项目、团队、成果、平台协同发展,解决转化动力不足问题
普通的秸秆等农林废弃物,经过生物糖化等系列技术处理,立即 “变身”为可降解的新材料——呋喃聚酯。在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一楼展示大厅合肥利夫生物科技公司展台,院长助理陈林一边拿着秸秆,一边给记者介绍:“这种无毒新材料可以代替传统塑料,用于高端医疗等领域,世界上只有极少数企业拥有这项先进技术。 ”
作为中科院、安徽省、合肥市、中科大四方共建的协同创新平台,中科大先研院目前已入驻创新单元57家,形成了协同创新的“品牌效应”;建设国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及“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合肥总控中心,建立联合实验室43家,验收、申请和获批专利92项,实现了技术开发的“高原效应”;孵化163家高科技企业,开发新产品220项,实现销售收入3.52亿元,拉动产业投资近3亿元,实现了成果转化的“溢出效应”;累计引进各类人才473人,其中省百人计划以上高端创新人才31名,初步形成了人才培养与引进的“集聚效应”。
当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很多成果,市场不需要;市场需要的成果,高校和科研院所又没有。政产学研用“各拉各的车”,原始创新转化不畅,严重影响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释放。建立协同创新平台,正是为了搭建桥梁,打造政产学研用多方资源的聚集平台,打破原有主体之间的隔阂,带动项目、团队、成果、平台协同发展,解决转化动力不足问题。
“在成果转化中,亟须建立更多协同创新平台,但这些平台一定要定位清楚,才能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避免大而全。 ”省科技厅区域创新办公室处长李林表示,应鼓励企业、高校成立专攻技术集成、熟化、转移的机构,加快建设一批具备独立法人资格、运行机制灵活、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新型研发转化机构,贯通技术研发、集成、熟化、产业化链条。
陈林表示,先进技术研发与成果转移转化是中科大先研院的核心任务,他们将以电子技术、未来信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生物医药4个共性产业技术研发与评测平台建设为抓手,与国内外产业技术领军企业联合开展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围绕量子通信、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领域,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彻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破除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等痼疾,打通转化“最后一公里”
科技成果只有走出实验室、服务主战场,才能实现创新价值。但在成果转化中,仍然存在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等多种痼疾,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难题始终存在。
“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将创新主导权交给市场和创新主体。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江海河认为,政府应尽快设立产业化专项资金,同时“种子资金”和社会资金要能跟上;尽快建立科技成果交易平台,让成果与市场直接对接;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使得环境能吸引人、留住人,补齐人才短板。
“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研发资源供给不足。 ”合肥盈云科技信息有限公司CEO吴现兵表示,不同于大型企业具有较为完善的内部科研基础设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需要更多地依赖外部共性技术供给以及检验检测、数据服务等外部的科研设施和服务。但由于机构不健全、机制不顺畅等原因,目前安徽省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服务体系还很不完善。他建议,加快建设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聚焦重点产业,依托骨干企业,新建和整合一批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一批共性技术研发圈,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要实现国家级创新平台全覆盖。
“成果转化要符合客观规律,不能急功近利。 ”李林表示,企业不仅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应该是决策、投入、受益的主体和风险承担的主体。对于企业而言,当前先进技术的有效供给不足,企业投入也严重不足。他认为,围绕“最后一公里”,须建立规范化、专业化技术成果交易市场,大力发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机构,积极发展研发设计、中试熟化、创业孵化、检验检测认证等科技服务。围绕“最先一公里”,则要以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改革为重点,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大对科技人员奖励力度,增强科研人员创新动力。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桂运安本月中下旬,浩瀚的宇宙空间可望增添一颗新的卫星——“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这是我国也是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我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