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中秋叙团圆 天涯共此时

安徽日报 2016-09-15 00:00 大字

中秋望月,阖家团圆。根植传统节庆的时代内涵,唤醒血缘相亲的自觉意识,在这个祥和温暖的节日里,让我们共同领悟中华团圆文化的魅力——

中秋节,这个仅次于春节的重要传统节日,最大的主题莫过于团圆。重温炎黄子孙的共同记忆,回归亲情感、幸福感,这是属于普通老百姓的盛大节日。

舌尖递浓情

中秋节来了,商超里的各色月饼又开始摆上了显著位置。作为美食国度,我们每一个传统佳节都有标志性的美食,元宵有汤圆,端午有粽子,中秋有月饼,春节有饺子……月饼形似圆月,象征着一家团圆,承载着美好祝福。烙印于大众脑海中对于月饼的印象如同烙印于月饼之上的传统图案一样美好。

虽然当下人们餐食品种极大丰富,食品种类打破时令界限,不再成为某个时节独有的食品,食品口味不再追求甜腻而追求清淡健康,但月饼依然是中秋佳节的首要标志。年轻人回家看望父母依然习惯带上一些月饼。曾经有一段时间,月饼的奢华包装令它的象征意味变得可有可无,买的人不吃,吃的人不买,唯美相思病沦为金玉其外的豪华病。“还好,现在我们心目中的那些传统而质朴的月饼回来了。客观地说,普通人家现在会做月饼的很少,但商家却是大显身手,超市、西点店、酒店、食品公司,都能在这拨月饼经济中迸发创意,口味众多、价格亲民的月饼有很多,可选择的余地也很大。 ”从省城回到潜山老家过节的邱晓慧说。

明月知我心

中秋习俗历经几千年的积累,蔚为大观:放莲花灯、放孔明灯、吟诗会、猜灯谜、吃月饼、酿桂花酒……文人雅客的吟诗作赋,田间地头的欢庆仪式,依然以生动的面孔活跃在民间。无论你是想重拾风雅,还是想与众同乐,依然会对头顶那轮明月心生敬畏。

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对明月的吟咏浩如烟海,无论是“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大气磅礴,还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低吟浅唱,都将浓烈的情感倾注其中。明月抚慰了游子的心,明月成就了诸多佳话,明月凝聚起乡情乡音,它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积极向上的符号,也成为了一个强大的精神追求。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有了这样的精神追求,记住我们的血脉根基,无论我们走多远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如今,一些社区同楼人过起了“邻居节”,一个单元或几个单元的邻居们,坐在一起赏月亮、品月饼,驱走老死不相往来的陌生感,书写远亲不抵近邻的友好情。多年来,开展经典诵读亦是传统佳节的“必修课”,品读一本经典,酿得一份心境。传统节日强势回归的背后,正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复苏。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各界为传统节日的保护和传承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在100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有近50项是传统节日及节庆活动。省内不少民俗专家认为:“传统节日是最能让普通民众耳濡目染、感同身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众参与人数多,社会影响也最大。 ”

一块月饼,或能孕育出一个团圆经济载体;一轮明月,或能铸就一个精神家园的坐标。

风尚传四海

走出国门的小康,在美国加州生活了近10年,他说原来在国内时对中秋节的感触并不深刻,认为过中秋节也至多是与家人吃一顿团圆饭。可是出国后,与父母的距离远了,中秋变成了一个很值得纪念的节日。对海外游子来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确实是异乡中秋的写照。这些年来,随着中华文化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在国外的街头,已经可以发现不少中国文化元素,说起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很多老外也能聊上几句。

不仅在中国受到关注,在亚洲不少地区,中秋节也是当地的重要节日之一。在新加坡,人们挂灯笼、赏花灯、吃冰皮月饼,其乐融融。当地还举办“月圆河畔庆中秋”的庆祝活动,上演中国绝技。在韩国,中秋节当天,身着节日盛装的家庭成员便在家中或者祖宗的陵前举行简单的纪念活动,并吃团圆饭。日本人在中秋节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泰国人把中秋节唤作“祈月节”,节日当天拜月亮、吃月饼和寿桃,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以和为贵,以圆为满。团圆,是中华民族的矢志追求,是祖先留给后人的教诲。中秋节浓缩了中华几千年团圆文化,它以独特的血亲团圆为基础,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融合于“团圆文化”之中,造就了东方式强大的“思亲”“思乡”文化流。随着国人的步履,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地,历久而弥新,包容而日新,但其精神内核却从未改变。

新闻推荐

杜特尔特下令审查美菲军事协议

新华社马尼拉10月2日电(记者杨柯)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2日发表讲话称,他已下令审查2014年菲律宾与美国签署的《加强防务合作协议》,不排除要求美军全部撤出菲律宾的可能性。杜特尔特2日在菲律宾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