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抠门老教授的人生境界

滁州日报 2016-08-30 00:00 大字

[摘要] 抠门老教授的人生境界

清华老教授赵家和过世4年故事才公开,1美元毛衣穿十几年,却捐出1500多万救助2204名贫寒学子。因清华校方尊重老教授生前“不要张扬”的遗愿。4年后的今天,他的“接棒者”们觉得,应该把他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因为今年,是这位老教授捐资助学十周年。

清华园外,一套几十年未曾变样的住所,是赵家和的家。房间里,最值钱的物件——那台几年前学生送来的液晶电视,已然显得笨拙。

整齐的白发,高高的额头,睿智的眼睛里盛满笑意——赵家和给人的印象永远是谦谦君子。可他的衣着朴素,平时跟街头的老大爷们没什么两样,只有出席外事活动时,赵家和才会穿上西装。

1998年,当了一辈子老师的赵家和退休之后,去了美国,应邀担任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客座教授,讲授中国经济改革实践。然而三年后,不顾美方一再挽留,赵家和放弃待遇丰厚的工作,执意回国。好友刘尚俭问他为什么突然要回家?赵家和答,“信美然非吾土,田园将芜胡不归”。

此时,谁也不知道赵家和心里暗藏着怎样的“玄机”。

做了一辈子“雪中炭”,72岁的赵家和再次点燃自己,他要把能量辐射到更广阔的大地上。这一次,是他酝酿已久的自主选择——捐资助学。

先搞实地调研。为了解贫寒学子的生活状况,赵家和搭公共汽车,一趟趟跑到北京的远郊延庆考察,每次回来都疲惫不堪。老伴心疼,劝他包个车,他却不舍得。

再搞模型论证。奔波大半年,2006年,第一笔助学款从北京寄出,江西、湖北、吉林、甘肃……中国的版图上,让许多在困境中拼搏的贫寒学子在赵老师的助推中重燃希望。

2009年赵家和决定把捐助范围从全国多地向西部聚拢。不幸的是,却在例行体检中查出了肺癌晚期,癌细胞已经向脊椎和脑部转移。

这时,赵家和的账户上已经过千万元了,可以保证最好的治疗。可赵家和又做出了惊人决定:保守治疗,捐出全部积蓄助学,并酝酿成立基金会,让助学更加长久和规范。一场与生命的赛跑就此展开——

2011年,他找到了“学生兼同事”,清华经管学院原党委书记陈章武,委托他筹建基金会。2012年初,由赵家和捐资倡导建立的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正式成立,华池一中、环县一中、镇原二中等甘肃省10所高中共1000名优秀寒门学子成为资助对象。

在美国讲学、在欧洲开会,吃最便宜的饭菜,啃最廉价的面包,都是他们家生活的常态。谁也没想到这样的赵老师有“1000多万元”,而且“全都捐了”。直到基金会成立的消息在清华校刊上曝光,大家才得知此消息

那时的赵家和已经卧床不起,他反复叮嘱,在基金会的名称和章程中一定不要出现他的名字,他的家人今后也不在基金会担任任何名誉或实质性职务。

生命垂危还为了省钱坚持吃便宜仿造药的赵老师,让学生刘迅这个每日与“钱”打交道的投资人领悟了“钱”的真谛,“他知道怎么赚钱,可他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怎么把钱花在最有价值的地方。他教给我们什么才是最好的投资。”

赵家和老师这样告诫他的学生们:“做任何事都要有个标准,就是看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的贡献究竟在哪里。”这是他做人的境界,也是他的人生指南。他捐掉了所有,只剩下一套自己住的房子留给儿女,还特意在遗嘱里嘱咐:“要卖房,只能卖给学校。”

谨言的赵家和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老伴儿只记得,临终前,面对前来探望的老友,他眉目舒展:“求仁得仁,了无遗憾。”

从纷繁的社会信息中主动寻找爱之所系,是一种境界;向社会传递爱还不让社会知道,又是一种境界;尽自己的能力去爱,不具备条件时还要创造条件去爱,更是一种大爱的境界;不仅要把爱传递给社会,还要用这种爱教育子女,以期让其永续传递,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新闻推荐

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确保早建成早见效

本报讯月8日上午,市长杜延安专题调研重点项目建设,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督促项目早建成、早见效。杜延安一行先后来到亚博倍健中药饮片、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冷链物流、修正药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