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看一代伟人怎样批阅人民日报文章

广安日报 2016-08-09 22:12 大字

□谭介辉

据统计,邓小平同志先后对人民日报的106篇社论和文章进行过批阅修改,本文特别选取以往部分故事与您分享。

从这些修改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邓小平同志不愧为伟大的政治家,总是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总是胸怀大局,着眼长远,深谋远虑

1954年6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从严惩治贪污罪犯》。社论发表前的送审稿中提到,有些干部与奸商勾结,“已经堕落成为盗窃国家财产的人民公敌”,邓小平同志看了以后,把“人民公敌”改成了“罪人”,并在文中加上了“应该进行公审”几个字。这一修改,用语更加准确,政策更加清楚。

1954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全力保证实现一九五四年国家预算》的社论。社论发表前的送审稿上有这样一段话:“预算支出的原则就是集中使用资金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工业,它完全符合过渡时期总任务的要求和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邓小平同志审阅送审稿时,在“工业”二字的后面加上了“相应地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此外,他还作了几处修改,既肯定了当年预算的稳妥,也指出了可能存在的困难。他写道:“一九五四年预算是巩固的,过去五个月的执行情况,也是良好的”,“而我们在信贷计划和现金周转方面,也还可能遇到一些困难。”这体现了邓小平同志总揽经济建设全局,重视产业平衡发展、协调发展的思想。

1978年8月28日,人民日报拟于9月8日发表的社论《把整顿财经纪律当作一场大斗争来抓》送邓小平同志审阅时,他明确批示“很有必要”,表明了对财经工作的高度重视。此时,正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同志作出这样的批示,表明了他对经济工作的高度重视。

从这些修改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邓小平同志是实事求是的典范。他一贯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客观、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见微知着、洞察矛盾、揭示规律的敏锐目光和理论勇气,具有讲真话、说实话的非凡胆略和政治勇气

在1953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社论《加强旺季征收工作,保证完成国家税收任务》的送审稿中,邓小平同志加了一句话:“纠正那些只顾任务不顾政策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做法。”在1954年1月31日人民日报社论《踊跃购买经济建设公债》的送审稿中,邓小平同志也加了一句话:“必须切实照顾到购买者的经济能力。”这简洁朴实的语言,蕴含着唯物主义者的思想魅力。

1954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庆祝全国基层选举的完成》。文章初稿中曾写道:“各地所选出的代表中,妇女的名额平均在百分之二十左右”,“参加投票的选民达到了选民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邓小平同志在审阅时,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把前一数字改成了“百分之十七以上”,把后一数字改成了“百分之八十五以上”,使数字更加具体准确。这充分展现了邓小平同志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1957年,为配合全国性的整风运动,人民日报于5月19日发表社论《继续争鸣,结合整风》。在社论发表前的送审稿上,邓小平同志特地加上了一段话,强调党外人士对于我们党和国家工作的批评,“绝大多数意见是正确的、有益处的。只要各部门、各地方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同志善于接受一切有益的批评,认真研究各方面所提的意见,切实纠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就一定可以达到拆除党内外之间的深沟高墙,加强人民内部的团结和大大改进工作的目的。近来,有的地方开始这样做了,已经发生良好的效果。”这一修改,表现了我们党对待批评的正确态度,揭示了通过党的团结实现全国人民的大团结的道理。

1962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为争取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而奋斗》。社论发表前的送审稿提到:“连续几年的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了农业的歉收,而且给工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都带来了许多困难。”邓小平同志把这一句话改为“连续几年的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了农业的歉收,加上我们工作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给工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都带来了不少困难。”实事求是地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严格地检查工作中的失误,这就是邓小平同志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宝贵品格。

196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元旦社论《巩固伟大成绩争取新的胜利》。社论发表前的送审稿中谈及1962年农业生产的形势时写道:“鸡鸭鹅等也增加很多”。邓小平同志把“很多”改成了“较多”。一字之改,实事求是的作风跃然纸上。

1964年10月1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人民日报发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万岁!》的社论。社论初稿中曾写道,“我国人民提前两年在一九六O年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工业主要指标,在抗御连续三年(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一年)的严重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取得伟大胜利……”9月28日,邓小平同志在审阅社论送审稿时把这一段文字改成了“……在抗御连续三年(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一年)的严重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在克服外来的强加于我们的困难的斗争中,在纠正我们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的斗争中,都取得伟大胜利……”这就纠正了原文单纯强调自然灾害的片面性,指出了形成灾害的人为因素,引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正确地看待困难,战胜困难。

从这些修改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邓小平同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他眼里有群众,心中想着群众,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地方,总是强调体恤民情,为民着想,反对损害群众利益;在改进党的作风问题上,总是强调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认真听取群众的批评和意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1957年,邓小平同志在人民日报的送审稿上做过三次重要批示,强调听取群众意见的重要性。9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下决心整顿作风改进工作》。文章发表前,邓小平同志审阅该文时,在“听取群众的批评和意见”这句话的后面加上了“反复地征求群众的批评和意见”。10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大胆地改,坚决地改,彻底地改》,目的在于配合搞好当时的整风运动。邓小平同志在审阅发表前的送审稿时,加了一句话:“群众对于意见的是否正确,是能够辨别清楚的。”针对有人害怕群众发表意见的情况,他写道:“如果发动群众,彻底揭露,大胆批评,认真辩论,是非就可以弄得非常明白,问题就可以按照‘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得到妥善的解决。既然问题已经得到解决,那还会出什么乱子呢?”“把这种毛病经过批评纠正过来,是一件极大的好事,而没有任何可怕的地方。”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的气概展现在世人面前。11月1日,在人民日报社论《全民整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的送审稿上,邓小平同志又明确提出,要采取“群众性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来对待整风运动。

在1963年的元旦社论《巩固伟大成绩,争取新的胜利》的送审稿中,邓小平同志在文章末尾加了一段话:“我们的任务是艰巨的,我们每走一步都会遇到不少的困难,我们必须自力更生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还会遇着不少的逆流与风浪。但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人民,不会被艰巨任务和各种困难所吓倒,他们将在党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以坚定的信心和雄伟的步伐,迎接一九六三年的新胜利。”紧紧地依靠人民,就有力量,就有希望,就无坚不摧、无往不胜——这是邓小平同志一生的信念。

从这些修改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伟大的爱国者。在关系民族尊严与国家利益的问题上,他坚持原则,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的精神风貌

1961年11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对苏联《消息报》总编辑阿朱别依发表谈话,在谋求改善美苏关系的幌子下,提出了一系列荒唐的要求和条件。人民日报于12月8日发表观察家评论《肯尼迪的“如意算盘”》,文章初稿曾经这样开头:“这是一个重要的谈话;其所以重要,是因为……”邓小平同志在审阅送审稿时把两处“重要”都改成了“值得注意”;文中还提到“肯尼迪更进一步提出了二十年和平的条件”,邓小平同志改成“肯尼迪更进一步提出了他所谓‘二十年和平\’的条件”。对庞然大物的藐视可见一斑。

1964年1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祝贺中法建交》的社论。该文发表前送邓小平同志审阅,其中写道:“美帝国主义千方百计想要孤立中国”,“美帝国主义以为它不承认中国,中国就会陷于孤立,这完全是妄想。”邓小平同志把前面一句话中的“想”字去掉了,又把后面的一句话改为:“美帝国主义自以为是庞然大物,高人一等,只要它不承认中国,中国就会陷于孤立,这完全是妄想。”文中还谈到,“在中法建交前后,美国报刊大肆鼓噪说什么中国已‘缓和\’反对‘两个中国\’的态度,中法建交将为‘两个中国\’‘打开大门\’,这完全是别有用心的歪曲。”邓小平同志在这段话的最后加了“也是白日做梦”。这一修改,表达了中国人民坚决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的严正立场,表现了邓小平同志在国际斗争中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展示了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的大无畏精神。

(摘自《人民日报》)

新闻推荐

台湾商会赠送的福寿图

□周文本报记者李友胜整理在邓小平九秩华诞之前,恰逢亚洲台湾商会联合总会首届年会于1994年4月在马来西亚槟城召开,并成立世界性台湾商会联合总会。台湾商会决定送给小平一座“童子献寿桃屏”,以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