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民国的风情和气度——读黄强《趣民国》

内江日报 2016-03-05 08:25 大字

◇陈玉玲

民国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多年历史,却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那个时代的故事也频繁进入文学影视作品。民国的人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样的房子、有什么娱乐活动?这些让人好奇的问题,在《趣民国》中能找到答案。

央视书画频道江苏中心总编黄强,多年来致力于中国服饰和民国经济、文化研究。他搜罗近百篇文人的传记、轶事、日记、作品,详细考证梳理,写成《趣民国》一书,从衣、食、住、行、娱、情六个方面,记录了民国时期的生活百态,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民国风情画。

《趣民国》将“吃”作为“开场白”,作者笔下的民国“吃货”们,不仅会吃,还擅长烹饪,他们设计菜品、书写菜单、独创私家菜,给菜肴取有趣的名字,如“美人肝”、“子龙脱袍”、“霸王别姬”等。有的还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手艺传授给餐馆,因此有了以人名命名的菜肴,比如许地山传授给常三小馆的“许地山饼”,马叙伦在长美轩动手做的“马先生汤”。

书中不仅记录了民国食客的“吃相”,还记录了民国餐馆的风采。那些著名的老字号,如东兴楼、广和居、老万全、马祥兴等,不仅有叫得响、受欢迎的招牌菜,服务也热情周到。比如东兴楼,“无论是要筵席还是小炒,东兴楼的堂倌都会一视同仁,店大不欺客,小吃也善待”。作者通过对民国食事的记录,展示了民国“吃货”的风雅讲究、民国餐馆的胸襟气度。

黄强是中国服饰文化研究学者,《趣民国》中对民国的服饰记录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民国的承上启下,在服饰方面体现得很明显:有穿长衫、马褂、旗袍的,也有穿中山装、西服、连衣裙的,既有满清遗风的味道,又有新时代的时髦。作者通过对民国服饰的介绍,展现当时文人雅士的精神与风骨。比如,从美国留学归来的闻一多,“不再穿西装、戴领带,而是穿上了传统的中式长衫”,闻一多的长衫,是他内心深处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再如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陈寅恪,上课要穿长袍,有一天,一个学生来访,当时已经双目失明的陈寅恪“挪步到楼上,郑重地换了一身长袍”,陈寅恪的长袍,承载的是师生间相互尊重的道义。

《趣民国》中,郁达夫、鲁迅等都当过“房奴”,为了购房四处奔波、辛勤工作还账;也有不少名人租房,生活过得艰苦,比如闻一多和华罗庚就曾租住在乡下的房子里;还有买得起房但宁愿一直租房的胡适,把省下的钱用于资助学生。但无论是买房还是租房,他们所追求的不是豪华安逸,而是内心世界的充实,比如华罗庚在简陋的租住屋里,都能静下心“骑在门槛上,用一张大凳子做桌子,演算数学公式”。

民国的交通不如今天便利,远行只有坐火车和轮船。《趣民国》讲述鲁迅的一次探亲,从北京到绍兴,火车分段行驶,沿途数次换乘,夜里要投宿,还记录了鲁迅投宿的种种体验,最后一天乘坐小舟,夜里听雨声、桨声、水流声,辗转五六天才到家。在作者的记录中,鲁迅的旅途虽然辛苦,但读起来有一种别样的诗意。

民国不仅擅吃、会穿,也非常“好玩”,各类“玩家”云集,“京城玩家”王世襄玩虫遛鸟驯鹰,玩出了学问;丰子恺为践行对恩师的承诺,绘《护生画集》;张大千为了收藏名画,宁愿退掉已交付定金的旧王府;张伯驹为保住国宝,不仅散尽财产,甚至不惜性命……书中这些“玩家”的雅趣和情怀让人感叹。

《趣民国》最后一个章节写民国的“情”,介绍了民国名人的师友情、亲情、爱情、婚姻,在作者看来,民国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受新思想的冲击,那个时代的人身上集纳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他们有开明的思想,又深爱中华文明,在感情方面既敢爱敢恨,又用心用情。其中,胡适对罗尔纲、顾颉刚对钱穆的赏识培养,亦师亦友亦知己,有一种肝胆相照的明澈;胡适阻止学问浅薄的儿子胡思杜任职大学教授,不仅坚持了一个学者的良知,也体现了一个父亲深沉的爱;林徽因、萧红、丁玲等民国才女的传奇恋情,既大胆浓烈,又坦荡真诚。

总之,《趣民国》记录了民国名人的日常生活和轶闻趣事,具有温暖的烟火气,读起来很亲切。作者记录的虽是琐碎之事,却能折射出那个时代纷繁而厚重的底色,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骨和气度。

新闻推荐

中国首次向美国出口飞机歼-31将面向海外市场

据新华社北京11月12日电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1月11日报道,航空制造业巨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在第十届珠海航展开幕之前称,中国内地制造的一架多用途飞机将首次出售到美国。珠海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