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卷首语感恩是一种生活智慧

成都日报 2015-11-28 22:01 大字

□谭 红 

感恩节的历史要追溯到 “五月花号”在美洲登陆的1620年,异国他乡,初来乍到,面临生存危机的英国新移民得到土著印第安人热心慷慨的救助,当移民定居新大陆后,在喜获丰收的秋天,他们感恩于土著人的真诚帮助,盛情邀请印第安人一同欢庆,分享丰硕的秋收果实,感谢上帝的赐予和恩惠。1941年,美国国会正式将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定为“感恩节”,从此成为美国人民生活中仅次于圣诞节的重要节日。

感恩是一个美好的话题,它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名句,咏叹歌颂着给予与回报的人文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恩教育无处不在,“知恩图报”的古训黎民百姓常常诵念在口,这种思想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一种感恩,“人敬我一尺,我要还人一丈”是一种感恩,“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一种感恩。感谢父母,他们给了你生命,感谢老师,他们开启了你知识之门,感谢朋友的友谊,感谢儿女的孝顺,感谢同事的合作,感谢春雨滋润万物,感谢五谷供养众生,感谢山川哺育大地……

感恩是一种美德,一种人生境界,感恩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智慧。著名的《朱子家训》大家都耳熟能详:“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当思物力维艰。”先贤教诲后人要感谢生活的给予,养成一种感恩心态,知足心态。人们常说“知足者常乐”,懂得珍惜日常所得,为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而心存感激之情,记住周围的人对自己的帮助并常怀回报之心,这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不要低估了感恩的价值,都说常怀感恩之心的人幸福指数会更高,亲爱的读者,你体会到了吗?

纵观我们今天的社会,人们的感恩意识是浓是淡?是普遍拥有还是相当缺失?可以毫不隐讳地说,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时时处处可以遇见不懂感恩的人,他们可能是陌生人,也可能就是我们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他们总是抱怨,总是不满,他们眼中似乎只有雾霾,即使晴空万里,也只是悲叹好时光太短!面对这样怨天尤人的人群,有时不免人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因为我们知道抱怨无济于事,我们不想受到这种情绪“雾霾”的侵袭,我们不想变得像他们一样悲观和沮丧。

英国著名的作家C.S.路易斯说:“一个人不努力去行善,就不知道自己有多坏。”套用这句话所包含的深邃哲理和美妙意境,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人不懂得去感恩,就不知道自己有多自私。如果说感恩是一篇小学生的“命题作文”,我们相当数量的成年人尚不能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颗不懂感恩的心是迟钝的心,愚鲁的心,也是不快乐的心。感恩意识的淡漠和缺失不仅是人性的弱点,人格的缺陷,也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它有可能消解正能量,甚至危害人心的诚信和社会的安定。

感恩需要一颗善良的心、真诚的心,感恩也需要一颗智慧的心、体谅的心。我们和谐的社会和美好的生活需要更多懂得感恩的人来维护和建设,让我们从今天做起,从现在做起,对他人的善意、爱心、帮助多一点回报,多一点感恩之心,即使只是一句普通的“谢谢”,只要情辞恳切,发自内心,也一样能够打动人心。

新闻推荐

寻找“教育的原点与未来”2015年全国中学德育研讨会日前在我市举行

教育的本源本色是什么?教书育人如何回归原点?教育的未来发展是什么?12月16日,由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市未来教育家联盟主办的“教育的原点与未来——2015年全国中学德育研讨会”在石室中学北湖校区举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