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突破城市转型的“峡口障碍”

华西都市报 2015-10-11 16:53 大字

□李仕伟

《历史的峡口》是新华社记者王军最新推出的重磅作品,选取了作者2010年以后撰写的9篇新品,它试图从历史的角度定格这一场宏大叙事的若干镜像,包括晚清之北京、北洋之北京、国民政府之南京、新中国之北京以及南国水乡,钩沉历史,发力当下,把这些故事放在更加辽阔的背景下来展现,更能让我们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明资源,助中华巨轮驶过历史的峡口。

当下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社会转型,这次规模空前的社会转型涉及城市规划、旧城保护、城乡利益的分配、城市的建筑文化和乡村文明等诸多内容。

这些年,王军一直在古与今的城市里兜兜转转,探讨一座城池的嬗变流转、生死畸变。有人说,拆都拆了、死也死了,再说这些已经太晚,然而用双脚丈量北京街巷的王军认为,城市于瓦解之中的自救从未停止。这一次,蛰伏于微观视野太久的他,从辽阔的背景之下展开历史叙事,着力追问中国现代转型问题,关注转型中的中国该如何冲击历史的峡口?

书中有相当多的篇幅写了老北京及周围的建筑,建筑作为一个城市的躯体,是一个时代的印迹和智慧结晶。秦直道、大运河、万里长城、故宫……见证了中华献身无与伦比的大规模生产力,历代王朝更替,无不是对旧朝代的涤荡。项羽火烧阿房宫之于火烧圆明园、或之后的破四旧、大规模对历史印迹的清洗,建筑,也仅仅是一个可触摸的文明,还有那么多留在思想中的结晶。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之后,它见证了中国的首都第一次沦陷于列强之手。近代以来,东西方文明悲剧性地相遇,使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天朝上国\’天翻地覆……”“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中国的首都第二次沦陷于列强之手时,中国的经济总量仅占世界总额的6%。”这是书中第一篇文章《圆明园的记忆》中开头部分的文字,作者以大量历史档案资料,沉重地还原了圆明园被焚毁之后,一步一步沦为“采石场”的惨痛过程。“中央帝国”与“化外蛮夷之邦”,不存在主权国家之间平等的交流,所以,中国与英国的第一次相遇,终因礼仪的问题不欢而散,给近代以来的东西方故事,蒙上了一层浓浓的阴影。圆明园被焚,无疑将东西方文明的冲突推向悲剧性的高潮。

书中,《首都计划的百年大梦》写的是国民党在北伐结束之后,对于营建国都南京的规划之争。近代以来,随着国运的衰微,中国人对传统建筑的自信亦逐渐丧失殆尽,最为突出的表现,即是甚嚣尘上的“毁城运动”:拆除城墙,拓宽马路,以西方的建筑模式改造城市,成为彼时中国城市规划的一时风尚。对此,倒是外国人对中国的传统建筑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比如,领衔南京《首都计划》编制的美国建筑师茂非即认为,中国建筑应该享有与西方建筑平等的地位;中国建筑师则应该尊重本国传统,而不该死盯着西方的建筑模式。

有趣的是,书中还写了很多梁思成、林徽因的小故事,尤其林徽因的学术风貌让人神往,她论文中的用字之讲究实在叹服。有不少细节让人过目不忘。譬如军阀官僚们蚕食圆明园,每次运出太湖石的几百辆车数;蒋介石执意要把行政区的规划定在南京明故宫旧址;国民政府自上而下地废阴历,禁止民众过旧历新年,甚至抓捕张贴春联者;周恩来听说北京旧城改造要花费150多亿,相当于整个抗美援朝的费用,忍不住批评道:“你们这张规划图是一张快意图,我们这个房间就算是快意堂。”

王军之所以写这本书,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摆出一些事实、提出一些问题供大家讨论。这些事实和问题制约着中国的发展,关乎国民福祉,极其重要,希望能得到更多人的关心,进而为改革助力。”

《历史的峡口》王军 著

中信出版社

新闻推荐

新赛季排球联赛“裸奔”四川女排首秀在主场

华西都市报讯(记者陈甘露)10月20日,中国排球协会官方网站公布了新赛季女排联赛前三轮的对阵和比赛场地、时间安排。新赛季的海报也出炉,上海男排的外援萨瓦尼和女排队长曾春蕾等国手登上海报...

 
相关新闻